正在消逝的行当:手工弹棉絮
2009-12-07 AM01:22: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天渐渐冷了,家里人催促去弹几床棉絮。我满街找,想找一家纯手工制作的铺子,但跑遍了县城都没有如愿。几个师傅听后,半开玩笑半带嘲笑地说:“都啥年代了,纯手工多麻烦,再说恐怕连工具都买不到了。” 看到如今大部分工序都是机器流水线作业的弹棉花行
   天渐渐冷了,家里人催促去弹几床棉絮。我满街找,想找一家纯手工制作的铺子,但跑遍了县城都没有如愿。几个师傅听后,半开玩笑半带嘲笑地说:“都啥年代了,纯手工多麻烦,再说恐怕连工具都买不到了。”

    看到如今大部分工序都是机器流水线作业的弹棉花行当,用着看起来顺眼但使用起来并不称心的棉絮,就想起了以往乡村手工弹花匠,就开始怀念他们那时的作业,虽然很繁琐,但让人感觉温暖和实在。

    秋冬之季,衣被要增加了,棉花匠人就及时到来,走村串户揽生意。弹花匠出门,一般必备“三大件”,一个大大的像一把竖琴的弯弓,一个像“手雷”状的大木棒 槌,一个像“盾牌”状、光洁厚重的圆木墩。在村头院落,他们一边拨得弓弦当当作响,一边不断地大声吆喝着:“弹——棉——絮——”

     十几二十年前,哪家要弹棉絮,那得自己准备棉花。如果计划当年要添置棉絮,村民早早就到市场上去买回来,或者催促亲戚帮助筹备。所以,弹花匠如果在哪个院 子里开张接到一单生意,那个院子甚至那个湾、那个村民小组和挨得近的其他村民都会陆续拿来旧棉絮或棉花,弹花匠就得忙乎好几天。

     接到旧棉絮、棉花后,弹花匠就让主人在屋里或院子里支架铺板,放上棉絮尺寸大小的弹床,把棉块撕成小团,均匀地铺在弹床上。接着从后腰支出一片厚竹板,高 高地从自己头上方引下一个钩,挂住大弓的中脊,左手握住弓的一头,右手握“手雷”,均匀有力地敲击牛筋弦,借牛筋爆发的张力去撕开旧棉絮和棉花团。那沉闷 的声响,清脆的音韵,交织出一首不很协调的单弦独奏。

    为使每个角落的旧棉絮和棉花团都被震开、弹散,弹花人忽而弓下腿,忽而伸直腰,不紧不慢地敲击着牛筋,凭借击打弓弦翻来覆去地把棉絮扯开疏散,直至把死板 的旧棉絮和棉花团弹得像棉花糖般的松软,这是第一道工序,往往要弹两三个小时。因为如果棉胎没弹到足够疏松,用起来不仅不暖和,而且棉胎还可能“四分五 裂”。如今这道工序在弹花店里也不能省,只是绝大多数已变成机器操作了,偶尔可以看见用“手雷”敲击的场景。
随后,弹花匠又一丝不苟地用手将泡花调成厚薄均匀的棉被形状,哪里厚了就撕下来去补不够厚的地方。这也是一个细致活路,弄不好就会厚薄不均。接着,弹匠就 取出“盾牌”,反复打磨,直到将泡棉匀匀压实,一床棉絮的雏形就弹好了。而如今,这道工序全部是机器碾压,只要打开电源开关,就可“万事大吉”了。

     接下来就要给棉絮上网线,这一步至关重要,也有些令人叫绝。但见师傅立于桌子一端,桌子另一端放两个大卷细线,师傅手握着一根“钓鱼竿”(尖部那头有个铁 钩),他快速用“钓鱼竿”一挑,两股线就勾了过来,迅速将线对应在棉絮上,“叭”的一声从弹床边上的小木桩上按断,接着又挑线、压线、掐线、折回。这一挑 一送丝毫不差,动作敏捷,就像在穿花,也像在织布,让观看的人不由自主为师傅捏把汗,生怕他挂不上去。等宽处铺完往两头走,师傅的速度就越来越快,这时你 再不用担心竹竿会不会虚晃一竿钩不到线。如此往复,也就半个时辰左右,经纬交织的线网就罩好了,接着再翻过来织好另一面。这还没完,师傅又取出“盾牌”, 又反复打磨,直到网线牢牢地粘贴在棉絮上为止,一床新棉絮到这时才算完工。再缝上被面被里,一条棉被就成了。

     这样的棉被,松松软软的,暖和极了,而且随便用上三五年,一点问题也没有。只可惜,这种纯手工制作工艺现在很难寻觅到了。

相关热词搜索:棉絮 手工 县城 行当

上一篇:新南路风貌整治
下一篇:“三乡文化”古韵飘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