砣子肉
2013-01-04 PM12:46:54 来源:南充日报 评论:0 点击:
凡是稍稍懂一点仪陇方言的,大概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砣子肉的。
它是上个世纪仪陇县老百姓的渴望,是农村人红白喜事的盖面菜。哪家宴席办得像不像样,就看桌子上的砣子肉大不大。
一说起哪家办事,末了总要问一句:“砣子肉大不大?”只要听回答,就明白那宴席的好坏,大,席办得好;小,席办得孬。老百姓吃的是个油水足,清汤寡水,没油没荤,不上劲。特别是对那些家庭稍稍过得去的,如果这砣子肉切得不大,就要一直戴上个“抠门”的雅号。
一开席,先用一些不起眼的菜蔬垫底,吃到开心处,端菜的就一声吆喝:“上砣子肉呵!”所有吃饭的人精神一振,齐齐张了眼,从座位上站起来。看到那大木盘上整整齐齐排着的十大碗热气腾腾的砣子肉,就两眼放光,馋涎欲滴,终于等来了这压轴好菜。
那肉一上桌,筷子就举起来了:“趁热吃!”可这还有个讲究,要让席上的老年人先品尝。老年人牙不好,能知肉烂不烂;老年人味品得多,能尝出肉进不进味。年轻人哪懂这个?等到老年人品尝完,办这“田席”的掌勺师傅的手艺也就成了定论。
这砣子肉特考手艺:火大,太烂,过头;火小,不熟,夹生。要油而不腻,酥糯爽口,这是一道不敢大意的菜,是老百姓最实惠的盼头。
记得我们村有个吴石匠,最爱吃这砣子肉。
有次村里一家人办喜事,吃到尽兴时,吴石匠的弟兄们就嚷嚷开了,说你吴石匠那么爱吃,一次能吃下10个不?吃下了,我输给你20块钱!上世纪80年代这个数,相当于现在的200块钱。吴石匠爽快地应了。
老百姓一年也没几回热闹看,一哄动,团团围过来。吴石匠就着酒,两口一个,一小会儿功夫,10个下肚。看得人直咂舌:他吃下的这种俗称“开花砣子肉”,也就是把一个砣子肉有皮的地方,横一刀,竖一刀,打个十字架。肉小了,这十字架一挂上,就不像样了。
吴石匠吃砣子肉就出了名,明白底细的人说,他大概是遗传。因为他的父亲也爱吃,临死前,唯一的愿望就是美美地吃几个砣子肉。
我已经很久没去吃过那种传统的“田席”了,对这砣子肉,印象渐渐模糊。
前不久,我接到吴石匠的电话:他二爸家娶媳妇,叫我去闹热闹热。刚好我有空,就回了一趟老家。赶到时,已经是黄昏了,热闹的喜庆中,杯来盘往。看看桌面上的菜,冷三碟,热三碟,竟和餐馆里的摆设差不多了。桌上鸡、鸭、鱼都有了,那砣子肉呢?我细细一看,在一个小角落里,用一个小碗装着,并没人伸筷子去拈一下。
我愣了愣,招呼大家:“你们怎么不吃砣子肉啊?”他们都微笑了:“吃不下了,现在不比以前了,有几顿不吃肉的?”
有人悄悄对我说:“如今家里办事,都兴在街上的饭店里包席,听说席上还有虾呢!”
心头不由得阵阵失落,昔日风光一时的砣子肉,正一年年由大变小,大概不久的将来,就要慢慢退出它的席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