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 轻重 远近 方圆
2017-05-23 AM09:25:47   来源:仪陇教育网   评论:0 点击:

大小·轻重·远近·方圆——两年教学和管理工作感悟2015年2月在教育局党组的信任与鼓励下,我被调入大风小学工作。大风--一个风大的地方。闲暇时光,那些唯美的秋日和和煦的春光里,我和着大风小学的团队游走在大

大小·轻重·远近·方圆

        ——两年教学和管理工作感悟

   2015年2月在教育局党组的信任与鼓励下,我被调入大风小学工作。大风--一个风大的地方。闲暇时光,那些唯美的秋日和和煦的春光里,我和着大风小学的团队游走在大小山梁,呼吸着全新的空气,感受着和谐团队带来的亲切感;静静的夜晚,行走在美丽的校园里,思考着履职在全新的工作岗位,和着年轻稚嫩的青年教师,正在建设中的校园文化,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每一天都是充忙而又充实的;白天涤荡在优美的课堂,穿梭于教室、办公室、活动场所之间,还有那略显苦涩的生活,我有些迷茫、困惑与不安,两年的岗位式体验,让我有了全新的感受与思考。回顾两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感悟良多: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春色满园关不住”,大小·轻重·远近·方圆四种关系的拿捏和协调,我们的团队将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一、大与小的关系--理念引领团队,激发凝聚力量。

   大,是大处着眼;小,是小处着手。

   虽然同是乡村学校但在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方面,大风小学有着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更源远流长的办学精神。于是,我们在学校支部、行政的引领下,开始了宏观、高远的学校发展规划设想---打造校园文化一流、管理理念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乡村学校,并从小处着手引领团队前行---让乡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凝聚——团队: “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远。”

   一盘散沙的团队,将会是一事无成,而一个亲密无间的团队将会是无坚不摧。教育是一项团结协作的工作,需要教育者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决定了这个集体最后的效率和效益。基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学校把第一步工作目标放在了凝聚人心,构建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上。

  (1)  打开校史画卷,汲取厚重文化。

走进校园,文化长廊映入眼帘,学校的沧桑与砥砺、辉煌和荣光等一幅幅画卷缓缓流淌在老师们的心间,倍感身为乡村教育人的荣耀与责任。近年来,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立了以“自然教育”为载体,坚持“树自然教育特色、创自然教育品牌”的办学目标和“扬天地大美、树自然风采”的办学理念。“自然教育”的理念一经提出和践行,就引起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共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短短几年,学校的文化建设、教学质量、各项管理工作就获得了学生家长、教育同行和社会的认同,以可喜的办学成绩,实现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策划团队活动,提升职业幸福。

   凝聚人心,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工作豪情,学校从建构教师文化上展开,用无声的语言凝聚人心,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提高整个校园的文化品位。教师节的聚餐、女职工运动会、“三八”节的郊游、“五四”欢乐大家唱、青年教师座谈会、教职工的健康体检,对优秀、困难教职工的关怀和慰问等,在活动中,来自不同地区,讲着不同方言,有着不同个性的教师很快融合,凝聚成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在学校教研室里,老师们互帮互学,共同研讨,一齐提高,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的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

   引领——责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育无痕,花开有声。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作为教师,严格的个人要求,积极的生命状态,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熏陶和教育。

两年来,学校构建了科学规范的各项规章与制度。领导班子带头践行制度,中层干部管理的各个部门将制度具体化,条目化,彼此分工协作。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小处着手,从自己做起。要求教师做什么、怎么做,行政自己应该率先做好。在“两情两理--通情达理、合情合理”管理理念引导下,学校行政人员带头上课、指导参加教研活动,让教科研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需要,一种姿态,一种文化向心力。 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切实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本着“花苞心态、花苞可爱”的育人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积极阳光、向上向善”的行为方式,努力打造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一流的乡村学校。

二、轻与重的关系--强化师培工作,形成团队合力。

   队伍年轻,但做事很稳重;班子年轻,但管理很慎重;学校年轻,但文化很厚重。

   因为队伍年轻,所以学校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老师们能在大风小学这个大熔炉里快速成长,增加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学校通过外派教师跟岗学习、观摩学习、培训学习等,打造校级骨干教师;通过开放课堂教学,展示教师风采;通过教学竞赛,磨炼教师素质;通过少年宫学科活动与兴趣小组,发现与锻炼年轻教师;通过青年教师座谈会、读书心得交流分享会,引领青年教师精神成长。

   因为是年轻的班子队伍,所以特别需要提升与学习。学校在行政例会上开辟了“管理智慧分享”栏目,我们值日校长工作日志坚持每周写“实践与反思”的习惯;我们通过学校电子显示屏激励先进、传递正能量;我们通过大风小学微信公众号传递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方略,为乡村教育“吆喝”;我们善于总结工作的得与失,撰写成经验论文,获得各种奖励或刊登。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引领能将这一群充满着朝气的年轻教师在学识上更渊博,在经验上更老道,在教育上,更有研究力与思考力,让学校的质量提升之路和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健、坚实。

   毕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和一个年轻的团队,文化虽有继承,但不厚重;质量虽有提升,但有差距。于是,学校一班人认真探讨学校发展规划。经过行政和教师代表的几经推敲,2016-2020年学校发展愿景已行走在路上。除此之外,为了让学校这个大“家”更具向心力与战斗力,我们还将努力打造和谐温馨的职工文化,即以校为家,全员参与,共谋学校发展。学校党支部、工会在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予以关心、关注,努力解决实际困难,将通过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为教师的沟通、亲近搭建平台,努力去营造一种团结协作、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有了对轻与重的思考,我们在管理中,便有了方向,有了路径。轻与重,实质上,便是深与浅。只要掂量到了教育的重量,但可丈量到教育的深度。

  三、远与近的关系--树立引领旗帜,打造书香校园。

   远与近有本质的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速度成为一个时代的自我标榜,当规模异化为一连串的数据崇拜,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便成为一种裹挟和席卷的力量。作为乡村教育人的我们,同样身陷其中而无力自拨。当速度与功利、与竞技相绑定的时候,我们甚至宁愿随波逐流地飘浮,也不愿放慢脚步,等一等那些安静的灵魂。这便是近的表现。

   给教育一个镜头。对于管理而说,让教师留一点梦想,留一点温情,留一点深刻给明天,必然重塑教师的书香生活。让每位教师放慢匆忙的脚步,让教师行走的脚步更加从容与优雅,是管理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何由以人事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到以文化为中心的人文管理过渡,此间的必由之路便是将学校的老师们引到阅读、反思与写作的的道路上。于是,学校定期开放图书室,让孩子呼吸书卷清香;我们组织召开读书交流与智慧分享会;我们对获奖教师给予厚重的书籍馈赠。我们深知,“没有灵魂,便没有高雅”、“给教师一片静土”,“只有读写,才可以回到心灵的故乡”。因为书香文化的打造和读书氛围的增强,我们的教师看到的不再是现实的残缺,而是精神的圆满,不是梦想的缺席,而是理想的守望。

   有了对远与近的思考,便有了对教育真谛的解读。我们不再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不再将严谨的课堂作为优秀的引领,而是关注孩子在课堂的生命成长;我们不光肯定教师的敬业态度,还将教师引向研究的幸福之路、专业的成长之路、幸福的发展之路。  

  四、方和圆的关系--重视情感激励,创造愉悦氛围。

  “方”有棱有角,指管理的原则性、规范性。“圆”有灵动感,指管理的灵活性、变通性。“方”与“圆”的辨证统一,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就是一种科学而艺术的管理方式。 学校是集体,是老师、学生生活工作的场所。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需要一整套基本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我想,这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就是“方”,而一些人文化的管理则是学校的“圆”。而“方”与“圆”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方”就会没有秩序,一切显得杂乱无章;而离开了“圆”又会没有人性,学校变得死气沉沉,也就不像学校了。所以一所规范的,成功的学校应该是有“方”有“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学校管理,特别是乡村教育管理,这种岗位体验或许交织着辛苦与操劳,困惑与无奈,崇高与梦想。但如果能将引领作为一种姿态,一门艺术,一种情怀,一定会将让其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是啊,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似乎又都没有追到幸福。幸福只是一个目标,一种期盼。然而,在平凡的乡村教育生活里,它又是如此具体,如此细微,如此真实。在简单、平静的乡村教育生活中,我分明感受到了幸福的芬芳与灿烂。

    校园,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其乐融融;青春,美丽的代名词,美妙至极。 二月早春的校园,风儿还有些许料峭,但已无一丝寒意;校园的梅花刚刚吐蕊发芽,但涌动的早已是浓浓的春意。因为,美丽的校园里处处萌生着爱、教育、尊重、感动、温暖、幸福。这真应了:用心养花,花花皆是芬芳;  用心交友,人人皆是友人; 用心育人,个个可成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方圆 轻重 远近

上一篇:跟岗学习日志
下一篇:听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