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烤”烘笼的历史
2012-04-13 PM05:55:41   来源:南充日报   评论:0 点击:

我的老家在仪陇县,位于大巴山麓,一年四季分明。夏天特别凉爽,晚上睡觉必须盖棉被才行。但是冬天却异常寒冷,特别是数九寒天,连绵起伏的大山银装素裹,仿佛进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境地。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几个烘笼,供一家人取暖。因此,

    我的老家在仪陇县,位于大巴山麓,一年四季分明。夏天特别凉爽,晚上睡觉必须盖棉被才行。但是冬天却异常寒冷,特别是数九寒天,连绵起伏的大山银装素裹,仿佛进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境地。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几个烘笼,供一家人取暖。因此,乡场上卖烘笼的人很多,到处都是。
  
    由于我家穷,每年冬天,母亲都是请篾匠到家里来编几个烘笼。因为请人编烘笼比到场镇上买便宜,而且结实耐用。篾匠根据提供的材料,编出的烘笼有大有小,大烘笼是用废旧瓷盆作材料并用宽篾条编好,直径30多厘米左右;小烘笼用的是小瓦钵,有点像坛坛罐罐上面的盖子,周长也不过30厘米,篾匠编小烘笼,一般用细篾条,并且编出来烘笼乖巧、好看,很受老年人和小孩儿青睐。在家里,大烘笼用的木炭较多,“消费”较高,家里一般不会用,只有客人来了,才会体现使用价值。小烘笼用处可多了,白天,用于我们三姐弟上学读书使用;晚上,是祖父、祖母的“专利”品:睡觉前热一热两位老年人的铺窝。还可以用来烤一烤刚洗过的不容易干的厚衣服。
  
    有一年冬天快过年的时候,刚下过大雪,天气正冷,学校还没期终考试。清晨,我背着书包、手提小烘笼,冒着凛冽的寒风去上学。那时学校条件差,用“远看像猪房,近看像庙堂,听到读书声,才知是学堂”这几句顺口溜来形容当时的校舍一点也不夸张。坐在课桌旁,冰冷的寒风从开裂的墙缝乘隙而入,让人两股颤颤,于是我用笔刨开木炭,让木炭燃得更旺一些,然后将烘笼紧紧夹在两腿之间,左手使劲搂着,拿书、写字全靠右手支撑,偶尔还哈口热气暖活一下右手。由于我烤烘笼太“痴”,一节课结束,裤子居然被烤糊、烤焦了,放学回家后我被父母狠狠揍了一顿。自此,冬天我再也不用烘笼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废弃的注射瓶做暖水瓶,一用就是10多年。
  
    前不久,我随几位同事到乡镇工作调研,发现乡场上基本没有人卖烘笼了,而卖热水袋、空调等取暖用的电器产品比比皆是,据说生意还不错。我不由得感慨:现在农村政策好、条件好,也许几十年后烘笼将成为“古董”了。

相关热词搜索:仪陇县 烘笼 学校 乡镇 调研 农村

上一篇:打野兔
下一篇:初恋时 我不懂浪漫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