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乡新县城——新政风情(三)
2009-11-08 PM07:05:3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河街 新政镇大西门外有一条河街,上靠王爷庙,下临嘉陵江。河街以竹木搭建的能拆能安、能抬能搬的简易房屋为主,该房屋一遇洪水可搬往高处,洪水一退又可将房屋搬往河边继续经商营业。从而在嘉陵江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流动风景线。当时上至广元,下至重庆的木船往往

河街

    新政镇大西门外有一条河街,上靠王爷庙,下临嘉陵江。河街以竹木搭建的能拆能安、能抬能搬的简易房屋为主,该房屋一遇洪水可搬往高处,洪水一退又可将房屋搬往河边继续经商营业。从而在嘉陵江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流动风景线。当时上至广元,下至重庆的木船往往停泊在此,人们常称河边“小码头”。

    河街虽小,可在二十世纪五十个代以前这里却十分繁华,热闹无比。河街是新政有名的小吃一条街,豆角油干、麻花、糤子、担担面、油茶、豆腐脑、香酥锅盔、担担凉粉、小笼包子、珍珠汤元、白糖蒸馍等样样皆有。河街上,“杨麻子”的汤锅,“刘滥嘴”的烂豆腐,韩金满的绿豆面,还有“郑摆子”的小酒店,刘大禄的盖碗茶常常供不应求。特别是晚上,过往的数百只木船的竹筏,经常停靠在河街南北两边,船上一排排“亮油壶”灯、三角灯、马灯、电石灯照亮了嘉陵江水,绰约倒影令人眼花缭乱,心旌荡漾。船工一上岸,老远就高叫“杨麻子”多弄几个菜,“幺师傅”多上几杯茶,“酒家”多备几杯酒,大家喝得痛快,饮得高兴。此时谈笑声、喧哗声、划拳声此起彼伏,人声如潮,场面十分壮观。第二天,在雀鸟欢叫、雄难啼鸣的拂晓时刻,许多到南充、重庆、广元、昭化运粮油、木材的船老板手捧香蜡去拜“王爷庙”后再开船行驶。更有趣的是通(江)南(江)巴(中)仪(陇)靠肩挑背磨的农民把粮食到运到河街水码头后,总要花几毛钱摆个来回渡,拣几个鹅卵石回家观赏。

    可惜,在五十年代,因修新政中学和社会主义仓库将河街梯子石全部挖起,六十年代又将河街南北两岸的树木进行“毁林造肥”,加之八十年代特大洪水的冲刷,昔日繁荣的河街也就荡然无存,销声匿迹了。

给孤寺

    在新县城西南方向不到一公里处,曾经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给孤寺。她东靠笔架山,南接龙神垭,西向嘉陵江边乌木凼,与河西离堆隔江相望,北边正对新政老镇。

    给孤寺占地百余亩,殿宇高大,气势恢宏,亭台轩榭与雕镂画柱相映成趣。寺内香火长年不绝、供品丰美不断。香雾缭绕中,信众不远百里纷至踏来,每逢年头岁尾,人流如潮,接踵摩肩,远远望去,殿外如卧长龙。

    相传,给孤寺原系宋代一座小庙。有一天,外地一员外路过此地,便进庙烧香。踏进庙门,只见殿小而简陋,虔诚之致则动恻隐之心。员外深感自己虽有家财万贯却无妻室,为修来世,他把自己的家产全部用于扩建此庙,用作拯救鳏寡孤独。后又在此遁人空门,吃斋念佛,普度众生。新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员外,便请人在寺内一殿中塑员外像---佛主。此殿因此而得名佛主殿。其原址岩上“给孤长者”和佛祖像至今尚存。

    给孤寺原有三层大殿。一层殿供有观音,四大天王等菩萨;二层殿供有关羽,周仓等圣人像。殿门两边有韦坨、地章王等塑像;三层殿是一个四合院组成的正殿,中间供佛祖坐连台(现尚存),两边是文昌菩萨和火神像,还有十八罗汉。

     一九三三年农历十月初一,红军排长吴中佐带领红军从这里将国民党川军撵过嘉陵江,川军在撤退前将该寺付之一炬,大火三日不灭。所余残骸在文革破四旧时几乎全部毁灭。唯有佛祖岩像、观音石像和偶尔发现挖掘的庙宇石墩、砖等遗物。

朗山寨

    朗山寨,位于新(政)马(鞍)公路旁。山寨上原有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建的朗山寺,后被火焚而成一片瓦砾,现存刻有盘龙和神像的两根圆雕石柱,人称“盘龙石柱”。这两根石柱均由盘龙瓶座组成,通高3.86米,直径0.7米。瓶座呈八棱高脚阔肩敝口形,高1.5米,瓶口上端是圆雕、浮雕、镂空三结合的祥龙抱柱体,高2.36米,周围由镂空的彩云绶带和神像图案错落有序地组合而成,中间显现出一根与瓶口内径相等的圆柱。龙柱雕刻惟妙惟肖,造型生动逼真,形象感人,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石刻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早在1983年11月,“盘龙石柱”就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过去干旱之年,人们纷纷上寨烧香、磕头、许愿,要“龙王”降水,保佑风调雨顺。而今,每逢三月三,人们都要登寨踏青,饱览自然风光。

马头寨

    马头寨位于新县城东北方向约1公里处,座落在新政镇狮子村、东北村、三清村交界处,与松林坡(现金松园)遥遥相望。山寨东面酷似马头,不远处恰有杨二湾(东北村一、二社)处的马鞍山相衬,长长的“马尾”延至程家祠(街道老转盘处),“身躯”俯卧在解放水库北边。

    马头寨有东、西、北三道寨门,现西寨门保存较为完整。寨门雄伟坚固,历时久远,虽经风霜侵蚀,依然坚挺如故。寨门上成形的条石、硕大的方石均是由老百姓用肩抬或用滑轮拖上山寨的,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今天,山寨上尚留有一九三三年国民党部队被围困时扎下的营房痕迹。在一次战斗中,敌军马连长被红军击毙在马头寨山上。今登临寨顶,眺望四顾,能隐约感受到当年弥漫的硝烟。

新政镇大梯子码头旧事

    悠悠古镇,城垣环抱,四大城门各向东西南北。门外最热闹最风光的莫过于正街肇端大西门前的大梯子码头。

    据传,右三级大石磴始建于明代,随江岸斜坡,用质坚无层半尺厚的条石,按五米宽,分上七步,中十三步,下十九步,二平台修砌而成。右侧尚有一路副梯步,构成滨江水乡集镇码头。

    千百年来,该大梯子码头成了川北阆南巴营蓬仪六县货物漕运的集散中心地,来往千帆停泊于此。数十脚夫长年在此踏梯上下,装卸米粮杂货。船脚二夫成天的川号声,押脚声与码头小吃的叫卖声融成悦耳的旋律。夜间,靠近码头的船帮,灯火棋布,与天星水月交相辉映。

    古城万千居民,祖祖辈辈赖以母亲河的大梯子码头休养生息,生产生活用水由此下河挑运;衣被垢物由此下河清洗;食用鱼虾由此下河扑捉;挑二客和滑竿夫由此上至南部保宁,下抵李家顺庆卖力营生。每当二、五、八逢场天和年节、庙会,数艘木船将成千上万的人流在此渡过。

    老城大镇的男女老幼,总爱在朝夕之时到大梯子码头或站或坐或游逛,饱吸大江浪涛产生的离子空气;自然神往地仰望鸟翔碧空,凭眺庙观青翠,俯览群鱼追戏;默默倾诉新政历史和古今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

    历史的足迹磨穿了古老的大梯子。继传,清末民初,仿原三级古磴复修了迄2004年前尚存的直低江畔的大梯子。但由于河水连年伏秋多讯,导致东边河床升高,枯水季节,再无泊位。1978年新政划属仪陇县,于82年将船埠建至距原地约300m水深处的下河边,公路亦连通城区。自此,牲口拉车取代了脚夫的肩挑背磨。改革开放,催生了运输车辆的涌现,又倏地结束了力畜的年代。

    2005年9月,仪陇县治遂徙新政,加快了两路一桥的铺架和防洪大堤的修筑,置原著称于世的新政大梯子永世沉睡在新修河堤的陡梯子之下,终结了它无声奉献的历史。但它给老城两面门户带来的万世繁华热闹,将广布于3.6公里长的河堤滨江大道,风光开限,更显风流!

相关热词搜索:新政 南充 农民 中学 新县城 公路 马鞍 居民 生活 仪陇县

上一篇:帅乡新县城——新政风情(二)
下一篇:朱德故里美丽的传说(上)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