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蔬菜配方施肥技术,是在蔬菜栽培中,由传统的经验施肥向科学定量化施肥技术的转变。根据栽培蔬菜作物需肥规律,及土壤供应养分性能与所施肥料性质,制定出的施肥技术,通过实施配方施肥技术,以获取蔬菜优质高产及经济有效的肥料效应。配方施肥技术是由配方与施肥两个方面所组成。
“配方”是指需施营养元素的种类与数量,通常需考虑以下3个因素:①栽培的蔬菜作物在一定产量下,需要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②种植该蔬菜作物的土壤,所能提供的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③所施肥料的特性及其所含养分数量。
“施肥”是指在已确定需施肥料量的前提下,根据栽培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结合蔬菜作物各阶段的需肥规律及土壤特性,合理分配基肥、追肥的比例,确定追肥的时期、次数及施用量,以及最能发挥肥效的施肥方法。
蔬菜配方施肥总的原则就是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土壤供应养分如不足,缺什么养分,施什么肥料;缺多少量,补充施用多少量的肥料。
通过配方施肥,可协调土壤与蔬菜作物的供需养分矛盾,可减少普遍存在的盲目过量施氮所造成的浪费,避免土壤磷的富集及钾的过量消耗,有利于维持土壤养分平衡,进而提高土壤肥力,为蔬菜生产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但同其他技术一样,有其理论基础,只要理解了它的理论基础,也就不难掌握它的实质。简单地讲,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是建立在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营养元素同等重要与不可替代律、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肥料报酬递减律、因子综合作用律等植物营养学说基础上的。
1.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德国化学家、现代农业化学的倡导者李比希在1840年提出了“矿质养分学说”,为化肥的生产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矿质养分学说的主要内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养料,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
2.营养元素同等重要
植物所需的各种必需营养元素,它们各白的营养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的。每一种方法都有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其作用是其他元素不可替代的。
作物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相差可达十倍、百倍,甚至万倍,但它们在作物营养中的作用并无重要与不重要之分。以大量元素中的氮、磷为例,作物体内氮素不足时,不仅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阻碍,而且会降低叶绿素含量,当氮缺乏时,叶片变黄,甚至枯萎早衰,施用除氮以外的任何元素均不能解除这种症状。如果作物供氮充足时,只有磷缺乏时,由于核蛋白不能形成,影响细胞分裂和糖代谢,就会导致作物茎叶停止生长,叶色由绿变紫,只有补充磷肥才能促使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作物对某些微量元素养分的需求量甚微,但缺乏时也会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严重者甚至死亡,与作物缺乏大量元素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作物施肥时要有针对性,凡土壤缺乏的,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和丰产优质的营养元素,都必须通过施用相应肥料来补充,而不能用一种肥料去代替另一类肥料,必须遵循因缺补缺的原则进行平衡施肥。
3.养分归还学说
其核心内容:作物在生长发育中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氮、磷、钾等矿质养分,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护土壤肥力不下降,应通过施肥向土壤归还被农作物形成产品所收获(取走)的各种养分,使土壤中养分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否则就会造成地力衰退。
4.最小养分律
其核心内容:作物产量的高低决定于土壤中最不能满足该作物所需的养分,这个养分就是最小养分(限制因子)。且这种养分的缺乏不能用其他养分来补足,只有补偿了所缺乏的最小养分后,作物产量才能提高。对于作物必需营养元素而言,一旦土壤缺乏该营养元素时,其他营养元素含量再多,作物也不能获得高产。例如,当土壤中磷缺乏时,施用氮肥和钾肥再多,作物也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磷就是限制产量的最小养分,要提高产量,就必须增施磷肥。
5.报酬递减律
在土壤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施肥量与作物产量往往呈正相关,当肥料用量逐级递增时,农作物的产量并不随肥料增加而直线上升,单位肥料所增加的农作物产量逐级递减。若以肥料用量为横坐标,作物产量为纵坐标,建立坐标轴,则当肥料用量逐步增加时,作物产量开始时增加很多,以后增产量逐渐减少,作物产量的变化表现为一条抛物线。表现为作物产量和效益的增加与施肥量不一致。
6.因子综合作用律
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多且复杂,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取决于全部与生长发育相关因子的适当配合和综合作用,若其中任一因子供应不足、过量或其他因子不协调,就会阻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就施肥而言,除了各种营养元素之间配比适当以外,还要考虑土壤、气候、水文及栽培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