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报料 分类 黄页 视频 房产 旅游 教育 文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仪陇旅游 > 行走印迹 > 正文

悠久仪陇文化和社会习俗(完整篇)

  • 2008年6月29日
  • 揖稿/编辑:本站编辑

悠久仪陇文化和社会习俗(完整篇)

(一) 社会习俗

仪陇县境受巴蜀文化影响,具有浓厚的传统社会习俗;本土又多为湖广及其他地方移民,其客家文化习俗伴随属籍而异,经长期相互渗透融合及先进文化贯注,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1994年版《仪陇县志》对县境语言习俗专章分节作了记述。本届续修《仪陇县志》,离上届修志的下限时间仅18年,语言习俗无大变化,故不赘述。但前志对客家人的语言习俗记述较少。2003~2004年派员前往乐兴、武棚、马鞍、大风等乡镇对“广东话”进行了调查考究,并对其源流、姓氏、分布、社会习俗进行了收集整理,另立专篇记述。

第一章 美德新风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消费观念不断更新,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伦理道德建设上了新台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科学、学习先进蔚然成风,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创造和谐社会、实现法制与德治相统一的良好基础。

第一节 文明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起,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扬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负重自强、团结奉献、求实进取、富民兴县”的仪陇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为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活动,城镇单位狠抓“搞好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创造优美环境、学英模树新风(即“三优一学”)活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科室、文明小区;乡村开展“抓思想建设、治旧变新;抓文化科学建设、治愚变智;抓环境卫生建设、治脏变净;抓社会秩序建设,治乱变安;抓生产建设,治穷变富;抓优良服务建设、治差变优(即六抓六治六变)活动”,创建文明乡镇“三户一村”;各行各业开展“三职一树”和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争做文明使者”。1992年,全县评出“三户”199710户(基本双文明28781户、五好家庭66205户、遵纪守法104724户)占当年总户数的76.5%。至2003年全县创建最佳省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11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10个、市级文明单位74个,县级最佳文明单位187个、县级文明单位647个。

第二节 爱岗敬业

全县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通过“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和开展“争满”(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创满”(创建人民满意单位)活动,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号召,改进作风,深入群众,廉洁奉献,获得上级表彰、群众好评。中保财产保险仪陇县支公司经理罗存涛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和该公司职工发展的长效保险,从1989年储金62万元增加到1996年的1129万元,增长了17倍多。他为群众捐款上万元,去世后还给妻子留下3000多元债务。罗存涛因积劳成疾患肝硬化于1996年10月离开人世,中共四川省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第三节 扶助残疾

2003年,仪陇县共有残疾人40483户、515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他们中有贫困残疾户34093户、共36799人,占残疾人总数的66.2%。1991~2003年,每年在“全国助残日”期间,开展“红领巾募捐”、“捐一元钱,献爱心”、“送温暧”、“共创美好明天”、“走进阳光下的蓝天”为主题的捐赠及义演活动,全县为残疾人共捐资153.15万元、衣物29.25万件。仪陇县残疾人联合会先后制订了残疾人事业的“八五”、“九五”、“十五”计划纲要,逐步完善了残疾人的各项优、免、扶持政策。截止2003年底,全县为残疾人解决扶贫资金累计达301.6万元,减免税金208万元、民工建勤费160万元、各种提留款240万元;为残疾人经商办证减免工商管理费4.2万元、减免税费8.2万元,为残疾人子女读书减免学杂费8万元;争取学校对残疾儿童3927人实行优惠随班就读,有1354名残疾学生完成了9年制义务教育的学业,有12名残疾大、中专考生被录取,毕业后安排;为白内障患者做复明手术2368例,为低视力患者配视器670人,为肢残患者做矫形手术25例、装配矫形器68例、装配假肢60例,为小儿麻痹症患者矫治168例、肢残康复训练101名,为弱智儿训练和家长训练各86名;为下肢残疾人配手摇和手推三轮、四轮车42辆;安置177名革命伤残军人就业(其中集体就业121人、个体经营56人);有15000多户残疾人摆脱了贫困、达到当地中等以上生活水平。贫困残疾人由最初占残疾人总数的91.2%降至66.2%,特困残疾人由原来占总数的53%降至30%。仪陇县助残工作获得市以上奖励41次,特别是2001年,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国残联等单位授予的“全国残疾人扶贫先进县”和“白内障复明手术目标任务先进单位”称号。

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对残疾人的保障被纳入法制轨道。2000年,全县有13421名党员联系残疾人户,有3万多人为残疾人助耕1.9万多亩农田,捐衣物3.38万多件,送粮食2.5万公斤,捐送竹木8.3万根、砖瓦84万多匹、投工2.3万多个,为残疾人户改造住房1230间。2001年,为解决2000多户肢体、视力严重残疾人户的人畜饮水,每户解决400元,用于打机井、建水池;为450户残疾人落实养猪、牛、羊、鱼等扶贫项目,投资205万元,使贫困残疾人真正受益。

县供销社干部韩小明,从1986~2003年,一直帮扶周河乡玉兰村残疾人许尔虎夫妇,共资助现金3万元,修建住房5间,打水池、水井各一口,养殖猪、牛、兔,种植大棚蘑菇、蔬菜等,发展多种经营,使许尔虎一家脱贫致富,达到当地中上生活水平。2000年,韩小明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

县南洋工艺美术厂厂长胡溶(夫妻均系残疾人)靠一只眼睛和凭一只手熟练掌握了工艺制作技术,靠向亲朋借贷和变卖家产集资毅然白手起家办厂,招收残疾人进厂务工,鼓励其自强自立、与命运抗争,从简单的宣传标语和灯箱广告的制作到复杂的裱装字画、烫金复膜、丝网印刷、铜字铜版等业务,工厂业务不断扩大,制作技术日益精湛。2003年,该厂产值超过48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元,解决5名残疾人和6名健全人就业,还先后拿出3万元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和残疾学生读书。当年9月,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赴北京参加第三次“全国自强与助残”表彰会、出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第四节 尊老爱幼

伴随物质生活与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仪陇县年均期望寿命由1986年的69.5岁增至2003年的71.3岁,家庭的辈份普遍是三代同存、很多是四世同堂,老年人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尊老爱幼已成为普遍风尚。农村家庭以老人儿童守家做庄稼,称为“386199(“38”代称妇女;“61”代称儿童;“99”代称老人)部队”;城里上班和自谋职业者工作忙,对子女隔代教养已成为主流,许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和进城经商办企业的农村人口,都把自已的父母或岳父母接进城住,帮助带养孙子、料理家务。县城几所幼儿园和小学校门口,接送幼童者三分之一以上是老年人,有段顺口溜说得好“年逾花甲当‘书童’,接送孙娃乐无穷,春夏秋冬不懈怠,尽心尽责赛黄忠”。从尊敬老年人来看,在父母身边的儿、媳及女儿、女婿对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父母,在衣、食、住、行方面都给予了细心的关照;对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也做到了经常问寒问暧、恪尽孝道。在外地工作或打工的人,时逢过节,对父母普遍是电话问候、寄物汇款,或千里之外回家与老人团聚,拜年祝寿。

第五节 怜恤孤寡

1995年县民政局拔款7.15万元,新建4所敬老院,全县敬老院达51所。部分乡镇将敬老院院长的报酬与村委会干部的报酬等同发放,全县有发展条件的敬老院办企业7个,年产值达64万元,获利10.8万元,敬老院越办越好,老人愉快欢度晚年。马鞍区6个乡镇都办有敬老院,院院有存款、有余粮。杨桥乡敬老院15个人,植树育苗、种植花生出售和加工挂面等获纯利1250多元,有存款2548元,库存余粮1万多公斤。1990年,民政部门和老龄办、司法局组织专人,对全县2689名五保户,入户签订了扶养馈赠协议书,从法律上保障了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给五保户发放零花钱,由1989年人均80元提高到100元;全县共筹五保金908910元,比1989年增长49.6%。春节和九九重阳节,县民政与工会、团委、妇联、老协、计生等单位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青年、妇女、民兵,开展慰问五保老人活动赠送各种慰问品,不少五保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称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第六节 见义勇为

1986年7月24日,嘉陵江水猛涨,时停泊阆中码头下游载有200多吨尿素和煤炭的两艘阆中船只大有被洪水吞没之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停泊在同一码头附近的仪陇航运公司102号机动拖轮全体职工,面对险情临危不惧,主动将两艘即将遇难货船拖至安全地带,保住了国家财产。阆中航运公司得知情况后,带上慰问品前往感谢,被其婉言谢绝,并说:“水上抢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989年4月26日,仪陇88队118号客车驾驶员赵应炳,驾车由南部县行至土门时,一伙歹徒盗窃一旅客携带的2万元巨款,并威逼驾驶员停车、妄图下车逃脱。该驾驶员临危不惧,将车驶入县人武部院内,与公安干警一道,将歹徒抓获归案,保住了群众的财产,赵应炳受到县政府表彰奖励。1993年11月23日,三河镇葫芦颈村6社基干民兵吴成顺,为抢救落水的儿童何露杳光荣牺牲。县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授予“舍己救人模范民兵”称号。1998年12月17日,碧泉乡双埝村四社王仕进放火烧毁本社妇女任某家两树稻草后,又将任之子王某(8岁,学生)挟持到家中,惨无人道地用利斧砍断小孩右手的五根手指。该社社长王仕贵听到小孩的凄惨哭叫声,迅速前去问明情况后,立即召集村民一边派人将小孩送往医院抢救,一边安排群众围捕歹徒,直至深夜12点,干警和群众终将犯罪嫌疑人王仕进抓获归案。中共仪陇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王仕贵“见义勇为的先进群众”光荣称号,并颁发奖金。2000年7月14日,永光乡在云南务工的青年农民刘益和18名乘客,在返乡途经南部县建兴区平桥地段时,发现车厢有歹徒持刀抢劫,刘益率先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他的头、胸、臂被歹徒连砍7刀,他仍死死扭住歹徒不松,在乘客的帮助下制服歹徒,保住了旅客的财产和安全。刘益被送到南部县医院抢救治疗,南部县和仪陇县人民为其募捐3800多元,他治愈回县后,获县政府表彰和奖金2000元。

第二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饮 食

仪陇主产水稻、小麦、玉米,人民主食大米、麦面,兼食豌(蚕)豆、黄(绿)豆、玉米等杂粮和红薯等粗粮。20世纪80年代,农村多数人家一日三餐都吃白米干饭,少数人家是早、午餐多吃干饭,用猪油或菜油炒新鲜蔬菜,加咸菜佐餐。晚餐吃稀饭或面条。进入90年代,人均肉类禽蛋等食品大为增加,大都齐备生姜、葱、蒜、花椒、辣椒、豆瓣、酱油、醋、味精等调味品,以增进菜肴美味。在农村,家里请工匠干活,在早餐与午餐间要煮鸡蛋面或醪糟汤元“打幺台”。经济条件较好、干活工期较长,以稀饭加包子“歇气”。城镇居民早餐多吃稀饭、馒头、包子或一杯豆浆加面包或油条。午餐吃干饭,至少两菜(一荤一素)一汤(番茄蛋汤或素菜汤)。晚餐煮面条。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早上多吃米粉或稀饭、包子,喝豆浆、牛奶,午餐一般都有荤菜、素菜、汤。晚餐吃得少些,一碗饣召子(肉丝或肉丁)面即可。中老年多数遵循“早晨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的饮食原则。无论农村、城镇,家里来了客人,都要以酒肉相待。农村居民经济条件好的,还要买鸡买鱼款待。城镇居民多数喜欢到火锅店。大小场镇和旅游景点都办起了餐饮馆、火锅店、鱼庄等,仅县城就有40多家。逢年过节、祝寿喜庆,火锅餐饮业生意十分兴隆。火锅品种多,既有老式火锅(无底菜),又有新式火锅(有底菜),既有红汤火锅,又有清汤火锅或鸳鸯火锅;底锅菜有鸡、鸭、鹅、兔、牛、羊、狗、鱼等肉食,配菜品种也多,随人所好,自行选择。既有定价包席,又有随意点菜席。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不拘形式,特别是冬天,既暖和身子又能吃饱。一餐下来,花100多元钱。具有特色的火锅店,如“东方红”、“德庄”等处餐饮最为火爆、人声鼎沸。机关单位在80年代后期盛行“祝贺”、“团年”,都要宴请吃“转转”,主食鸡、鸭、鱼,称为“毛毛菜、水泡菜”,一桌花上百多元。90年代标准提高,主食野生动物,如山鸡、野猪、麂子、蛇、龟、鳖、鲢鱼等,称为“天上飞、地面跑、水里漂”,一桌几百元。进入21世纪,公款消费多、档次升高,主食江团、剑鱼、桂鱼、鳖鱼、燕窝等,享受的是“山珍海味,银鱼、燕窝、全牛羊席”,一桌几百上千元,但多为公款消费。民间一首小诗,尖锐批判公款消费风:“公款消费不畏难,万杯千盅只等闲;五粮茅台腾细浪,乌龟王八走泥丸。桑拿按摩周身暖,金花麻将五更寒,更喜小姐白如雪,三陪过后尽开颜。”县人有吸烟、喝酒、吃茶的习惯,农村多吸叶子烟、喝粮食酒、白开水。1985年后,吸烟者普遍吸卷烟,只有少数老年人吸叶子烟;喝酒者普遍喝粮食白酒,不少人也喝麦曲酒、啤酒。城镇人喜喝啤酒,县城南街夜晚成了“好吃街”,年青人吃酒猜拳、深夜不散。吃茶者喜好花茶、毛尖或清茶,不喜好茶者,喝矿泉水或清凉饮料。随生活水平提高,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比较重视食物结构的合理搭配,一些人讲究吃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高热能食品和适量的粗粮,提倡多吃水果、蔬菜、牛奶、豆制品,少吃肥肉、糖类,饮料方面,喜欢果珍、可乐、啤酒、花生奶,还有少数人饮咖啡与“黄金搭档”。所以人们常说:“80年代喝的是味道,90年代喝的是品质,新世纪里喝的是健康。”

民间传统小吃和水果,在80年代初,品种较少,只有醪糟汤元、炖鸡面,基本占据整个市场。地方小吃不仅保留了凉粉、锅盔、麻花、豆腐干、凉面、醋汤面、菜包子等,而且还增加了蛋糕。水果大都更新品种,不仅保留有李、杏、柿、板粟、樱桃等季节性品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外省、市运进的水(干)果品种繁多,有苹果、荔枝、芒果、菠萝、椰子、桂圆、雪梨、柚子、橙子、香蕉、槟榔等,应有尽有。

80年代前,民间均用土灶烧木柴、秸杆煮饭菜,少数户烧蜂窝煤,餐饮厨具多是土陶、铁、铝制品。从90年代起,锅、瓢、盆变为铝制品,碗变为搪瓷、粗瓷。进入21世纪,碗质变为细质彩画,锅、瓢、盆为钢精锅、铝合金制品。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用电户多了,部分农户还用上了沼气。城镇大都以液化气作燃料,县城住户用上天然气。农村,大都改土灶为砖灶,外层贴上瓷砖,干干净净,整洁美观。城镇厨房都安装了自来水管、煤气管、抽油烟机和热水器,由于电、气作燃料,清洁卫生,净化了空气,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二节 服 饰

20世纪80年代,时兴中西混合装。县境成年人上着西装、打领带,下穿小脚裤、喇叭裤、牛仔裤或西式套装。人们称其为:“西装革履,大腹便便,前面园角角,后面有豁豁(开衩),领上拴索索(领带),胸前吊坨坨(胸花)”。衣料以化纤品为主,棉织品日渐减少,丝、毛织品也不多,城镇有大、小裁缝铺,自己到百货公司(店)摊点扯布,交裁缝铺剪裁缝制。进入90年代,卖成品服装的店铺猛增,其花色、品种、衣料、款式琳琅满目。人们眼光追求款式新颖、名牌档次、工艺精细、舒展挺括时尚。男着西装者普遍,女装则千姿百态,春夏秋冬各异。男喜穿蓝、灰、咖啡素色;女喜穿红、黄、蓝、绿、粉等花色。青壮年喜穿牛仔服、夹克、休闲装。热天,男士内穿背心,外着T恤或衬衫。并注重衬衫、领带、外套三者之间的搭配,穿西装显得潇洒文雅,穿T恤显得随和,穿牛仔显得有朝气。女性上穿带衣裙,下着西式短裤或牛仔裤。有的女士还穿靴子,身着大衣、风衣或冬裙,充分显示个性。冬春季节,男士穿保暖内衣、春秋衣、羽绒服、毛线衣,外穿长、短大衣,女性穿夹克、毛衣,外穿短大衣。男性中老年,有少数人穿中山服和军干服,多数人穿T恤衫和休闲服,部分人时兴唐装,冬天爱穿羽绒服、保暖衣。学生普着校服。到21世纪初,女装由遮掩型转变为露透型,改变了以前穿裙子“上必遮肩,摆不尽膝”的风俗。特别是少数青年女性,喜好吊带衣、直统裤,连衣裙则前露胸、后露背;寒冬腊月更特别,身着短裙露大腿,头戴小红帽,脚穿长统靴,颈系白围巾,在她们看来方显时尚和前卫。男女在装束上还有两个亮点:一是女士挎包流行,始作俑者是工商业主和富有女士,有的显得很有风度,他们携带的挎包,其价值有400元以上一个的“金利来”等挎包;在其影响下,女性们也竟相模仿,就购100元左右一个的挎包。二是男士挂在腰带上的手机。90年代初,人们把这种现象视为富有与权贵的象征,后虽然普及了,但也成了男士与女士相比的气派特点。

20世纪80年代,男士的发型有推光式、平头式、运动式、三角式、夏凉式、单化式等,女士普及烫发,有波浪式、云纹式、叶瓣式、发结式等。90年代及2000年后,美容美发成为一部分中青年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把美容与健身相结合,相当部分女士都染发,把黑发染成各类黄色,其中微黄、金黄、梨黄、板栗黄较多,少数染成红色。部分女士习惯洁肤、按摩、美白等多种美容项目,并喜欢手、脚指(趾)美甲。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人口所穿鞋袜,大都沿袭传统靠家庭主妇做,采用大贡尼做布鞋,这不仅显示妇女心灵手巧,而且显示其勤劳节俭。只到市场上买半胶鞋、水靴,便于雨天出门。到90年代,无论农村城镇,男女均从市场购买皮鞋、凉鞋、保暖鞋、登山鞋、丝袜、毛袜、尼龙袜、纯棉袜等,分季节穿着。21世纪,中青年女性,一般都喜穿松糕鞋(头圆而拱,后跟方宽而高),很快又被各式尖尖皮鞋代替,有的还穿女士靴子。老年人,冬天一般穿毛皮鞋和棉鞋。

戴帽子的主要是小孩和老年人,热天戴遮沿帽、太阳帽,冷天戴布帽、毛线帽、皮帽,还有部分老人戴博士帽,小孩帽子镶嵌各种装饰,显示美观。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部分青年女性带上了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玉石手镯,极少数年青女性还带钻戒。目前,不分职业与性别的穿着,逐渐由雷同化、散装化转向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人们穿着五彩缤纷,正在拉近与大中城市的距离。

第三节 居 住

20世纪80年代,农民已过上了舒适的田园生活。一首小诗曰:“依山傍水,瓦屋几间,早也安然,晚也安然。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涤凉涤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意。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安然,行也安然。晚归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真实反映农民歌颂共产党政策英明,歌颂社会主义好。机关干部职工住上了政府分配的房屋,单职工基本人均一间,9~12平方米。双职工2~3间,均不成套,使用公厕。配套房屋设二室一厅一厨一厕,60~90平方米。一些厂、场、站职工住大屋,多达6~10人。室内没装修,大都采用白石灰粉刷墙壁,设衣柜,铺大床,条件好的用上席梦思床垫。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建砖房的多了,瓦房墙壁也进行了粉刷。购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等电器设备的也多了。特别是1998年仪陇“越温”达标以后,城乡居住条件发生急剧变化。城镇实施单位建房或集资建房,成套房屋一般有90~100平方米,宽大的有120多平方米。县城老街旧房进行了改造,幢幢高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住户普遍进行了装修,安上了铝合金、防护栏、防盗门,室外墙贴上瓷砖,室内墙抹涂料、刮仿瓷、装修吊顶、安装华灯。室内二管(水管、气管)三线(照明线、电视线、电话线)全通。进入21世纪,城乡向小康迈进,居住趋向城市化。城镇住房讲究宽敞,大都购商品房,一套房面积在100~150平方米,宽的达180~190平方米,为跃层式或楼中楼,分主卧室、客卧室,墙壁用立邦漆、乳胶漆,拼木地板,装璜吊顶,讲究格调,摆设花草,美观雅致。农村普遍为单家住户,房屋一头转或四合院,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培植果木,农民住上庭院新居,环境优美,真正享受农家乐生活。

第四节 行 旅

20世纪80年代,仪陇城乡公路只有到各区、乡驻地几条线路,客车较少,人们外出步行者多。只有办急事或长途才坐大客车。运输货物靠肩挑背驮。少数国营企业自购汽车、自组车队运货。县委、人大、县政府、政协四大家及少数单位才有小汽车,供领导干部赴上级开会、到基层检查工作乘坐。进入90年代,修通县与县、区与区、乡与乡之间的联网公路,并修通了部分乡至村公路,凡乘客较多、场镇较大的区、乡及邻近市、县都开通了定时班车,并开通了至西安、广州、深圳、汉中、成都、重庆、攀枝花等省内外的超长线客车。各机关单位也购置了通工、野马、北京吉普、山鹿等牌子的小轿车,干部职工办事方便多了。因财力吃紧,未购车的单位、职工办事搭乘其他单位小车或坐豪华大客车,办急事则坐出租车或“的士”,城乡个体商贩大都购置了摩托车,出行方便。进入21世纪,全县公路由碎石路面改建为砼路和柏油路,出境路改扩为等级公路,同时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汽车总量达1778辆,其中客车836辆,出租车165辆。机关单位小轿车档次提高,普遍购置大众、桑塔拉、吉利、五菱、铃木、奇瑞、波罗、富康等车,部分单位还购置了三菱、别克、丰田、蓝鸟、雅阁、奥地、沙漠王子、陆地巡洋舰等品牌车,乘坐更舒适,提高了工作效率。人们赶集、运货、办事、走亲访友都乘坐汽车。交通运输部门狠抓汽车站建设,县城修建了城东、城西、城北、城南汽车站和88队车站,凡较大场镇的汽车站,都具有集旅客吃、住、行、娱乐为一体的功能,使旅客出行十分方便。

第五节 娱 乐

20世纪80年代,县内娱乐项目不丰富。成人习惯下棋、打牌、看电影、看文艺演出,部分人喜好钓鱼;少年儿童则乐于打球、踢毽子、唱歌、跳舞等。进入90年代,城乡居民大都有了电视机,城镇相继办起了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健身房、旱冰场等娱乐场所。农村陆续办起了农家乐、休闲庄。城乡盛行打麻将、纸牌、扑克,打法五花八门,由玩耍到“兑现”,发展到追求“刺激”,从而“加码”、“升级”。青少年大都进游戏厅、网吧或歌舞厅、潇潇洒洒玩一遭。跨入21世纪,县城活动场所以“金粟休闲广场”、德园为主,增加了白塔山旅游风景区、青春花卉、金粟休闲游乐园等20多处“农家乐”、“度假村”、“休闲庄”和茶楼,到了“双休日”,100多张麻将桌座无虚席,茶房、酒吧生意红火,游乐园的20多种玩具全部启动。单位或家人进“农家乐”每人10元钱就把午饭和晚餐解决了,比进餐馆、酒楼、火锅店还便宜。春秋夏日,从早到晚都有熙熙攘攘的男女老少休闲于金城公园:早晨多是结伴打拳、舞剑的中老年人;晴天下午有逾百人在茶楼玩扑克、打纸牌;还有三朋四友边走边摆龙门阵、谈笑风生;晚上,青年男女到工人文化宫、“创响”剧场、铜像园广场练舞,或到全民健身场锻炼身体。县城还有几支腰鼓队、舞蹈队成了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的新景观。腰鼓队的特点是:服装道具简洁美观,除腰鼓、鼓锤用彩带装饰外,每个队员腰拴红绸、头戴绢花、身着花衣、脚穿绣花鞋,由钗子或大鼓指挥引路;队员在音乐声中踏街,边走边舞,动作花样近百种,主要有:金鸡起舞、蝴蝶飞、燕子翻身、蜻蜓点水、雄鹰展翅、碧波荡漾等舞姿,优美动人,并有舞蹈队、花伞彩绸掺和,彩车伴随,行人无不伫立观赏。

第三章 家庭习俗

第一节 家 庭

1985年,全县21.21万户,户均4人。其城乡的家庭观念、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家庭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权、夫权的传统观念日趋淡薄,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日渐消失,人们择偶观、生育观、伦理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双职工只生一个,共同承担赡养父母、培育子女的义务。农村夫妻共同挑起撑持家庭事务的大梁。特别是进入90年代,由于女性文化程度提高,青年女士大都外出打工,具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夫妻共同决定家庭事务,分担家庭劳动,已成为时代潮流。无论是城镇、农村,传统的父权显然减弱,子女的升学、就业、择偶等个人问题,主要由自己决定和同父母商量决定。妇女不受“从一而终”观念的束缚,不免费维持无情无爱的婚姻,离婚率不断上升。丧偶再婚受到社会广泛赞同,视为“两根拐棍互依存”。至2003年,全县共计28.7万户,户均3.5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夫一妻一孩的家庭占90%以上。子女成家都与父母分居另爨。对人的培育功能加强,城乡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日渐增多。家庭的生活方式也日趋现代化,追求时尚、追求新潮、追求个人爱好已成为主流。城市家庭变革中,也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如婚外情与婚外性关系时有发生,离婚后虽然大多数男士、女士能找到合适幸福的伴侣、提高婚姻质量,但对子女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犯罪,大多与父母离异有关。

第二节 婚 嫁

【择偶】 20世纪80年代后,青年人择偶观念改变,从单纯传代型、性爱型、政治功利型、经济功利型、生活依托型等婚姻动机转向了人格型的婚姻类型,归纳成“十相”:一志向相当,二爱好相似,三人格相等,四文化相当,五感情相投,六心心相印,七性格相融,八语言相通,九平等相待,十有事相商。农村青年注重在正确运用婚姻自主权利的前提下,倾听亲友的善意建议,不是将父母亲友的意见统统视为“干涉”,男女双方除了自己认识、通过介绍人或婚姻介绍所介绍等方式择偶。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城镇机关青年借助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电脑上网等媒体寻找恋爱对象的人已越来越多。

【订婚】 男女平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被人们内化了的观念。城镇订婚不再下什么聘礼。最常见的是举行一次宴会。宴会的规模可大可小,就参加人而言,最小的可以是两个大家庭,大一些的则延及一定范围的亲友。宴会上的礼仪不外乎是由家长宣告子女订婚的消息。也有人不举办宴会向亲朋好友通报,在确定订婚关系后,男女双方的父母亲只是相互见面和熟悉,如相距较远,不易见面,则用电话、信息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联系。为巩固这种新的关系,男方送给女方一枚具有庆贺与纪念双重意义的订婚戒指,在送金戒指时,由男士亲手戴在女士的左手无名指上,以象征双方相互承担的义务和牢不可破的感情。在农村仍有一部分男女青年是由父母请媒人(介绍人)提亲,开具姑娘年庚(出生的年、月、日、时)送男家合“八字”,曰“开庚”。如“八字”不合或送庚三天内双方家庭发生了损坏东西、畜禽死亡、吵嘴打架等现象即视为不吉利,由此婚事破败。“八字”如不相克或无破败,才订下婚事,并举办小型宴会向亲朋好友进行通报,称为“看人户”,即女家父母兄弟姐妹等去男家探望。看人户后双方无意见,则建立姻缘关系。

【择定婚期】 在农村,订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恋爱,男方即请算命先生查年月,择吉日完婚,遣媒人向女家协商婚期、彩礼、嫁奁,并采办衣料等礼物馈送至女家。此间,双方约定日期到当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备办嫁妆,筹办婚宴等事。在机关,婚期一般选择节假日,男女双方都有时间和精力做婚前的准备。如体检、安排新房,同时也便于亲友前来参加婚礼。旅游结婚的则可以有充裕的时间,伉俪携手,尽情地游览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壮丽的风光,使婚礼更添几分色彩。置办嫁妆,当代城镇办嫁妆一般是双方家庭共同为儿、女婚事所需物质谋划和准备。双方家庭送给儿、女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物品:一是组织新家庭的必需品,诸如家具、床上用品、家用电器之类;二是表示喜庆的纪念品,如工艺品或首饰之类。在农村,20世纪80年代,除床上用品和衣物外,置办有“五子”:即柜子、箱子、桌子、凳子、椅子。90年代,“三转一响”时髦:即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收录机。到2000年后,嫁妆档次升级:组合家俱、席梦思床、灶具、电脑、彩电、冰箱、洗衣机、影牒机加音响,乘坐彩车迎新娘。当代独生子女增多,有些父母的口袋也鼓了起来,给儿、女所送礼品也就贵重和多样,甚至送房子、车子和大笔金钱等。

【装饰新房】 现在城镇大多数青年的新房布置以美观和实用为目的。首先安排好继续学习提高的空间,如置备书桌、书柜、电脑,以增加文化氛围;再是新房中悬挂大型的红双喜字,注重花卉点缀,有条件的还要添一些小型盆景,不可缺少的是结婚照。根据自己的爱好穿着自己喜爱的礼服,在自己最喜欢的纪念地或大自然中去拍摄婚照,具有纪念意义;其卧具体现人性化,凡是枕头、被子之类,都是双数,表示成双成对的喜庆吉祥;有的新人在婚床上放置有寓意的吉祥物,如放一对男、女布娃娃,象征生子吉祥。在农村,新房的布置与城镇的差别正在缩小。

【送嫁迎亲】 当代城镇的婚娶大都流行汽车迎亲。第一辆迎亲车要在花店包装成花车,车头贴上大红喜字和象征物,以作为迎亲车的标志,车内主要坐新郎、新娘。不要白色的迎亲车和车牌号有“4”字的车,习俗虽不科学,但有些人很讲究。新郎在伴郎等的陪同之下,乘车到新娘家中迎接新娘,举行仪式后,新郎和新娘登上第一辆花车,新娘家中送亲的亲友坐上后面的花车,前往新郎家。城镇有的请管弦乐队现场演奏,有的放唱片音乐。农村一般是传统的民间吹打乐队,并放鞭炮。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这时都把气氛打造得很浓。新郎和新娘走下花车后,新郎佩戴胸花,新娘盘头装饰鲜花,穿着结婚礼服,由伴郎伴娘相陪立于仪堂门口迎接来宾。

【婚典】不论是在城镇或农村举办婚典,都是在一种庄严、神圣、幸福、愉快的气氛中向亲朋好友宣布婚姻关系的确立。农村城镇仍沿袭传统式婚典程序:婚典开始、奏乐;新郎新娘就位;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致词;介绍人致词;来宾代表致词;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男方父母为新郎新娘致词并赠送礼金;奏乐,礼成开宴。城镇婚宴都是进酒家包席吃中餐,有每席200元至300元以上各种档次(不包括烟、酒、糖、茶),凡参加婚宴的亲族友邻,都要送礼金,名曰“礼尚往来”。酒宴中新郎新娘来到每桌宴席向来宾致谢。酒宴结束,用鞭炮把新婚夫妇送回家中洞房。农村在家中举行酒宴,则将新娘直接送入洞房。无论城镇或农村,年轻男、女向新婚夫妇“闹洞房”的习俗保持至今。

第三节 生 育

改革开放以来,县境逐渐形成了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生育观念。“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受到冲击。90年代后,城镇中的夫妇基本上都是自觉自愿地只生一个孩子,农村中也是越来越多的夫妇自觉自愿只生一个孩子(顶多两个孩子),同时摒弃了重男轻女、遗弃或溺死女婴的封建陋习,代之以既重生男亦重生女、男女都一样的新观念。世人说得好:“生男孩好听,生女孩好命”。有人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写成对联或题词作为精神礼品送给农村中生女孩的父亲、亲友。如:

观念要更新,育女育男都是宝。

人才须拔萃,优生优教可成龙。

年轻妇女自觉学习孕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定期上医院检查身体、注重胎教,力求食、住、行和精神生活都符合优生优育的要求。而且,将妇女的怀孕称为“有喜”、“见喜”,这都表现出对优生优育的百般重视和追求。家人和亲人对有喜女人不仅传输孕期科学知识,并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医疗保健上给予特殊的关照。广大农村仍按多年的传统,娘家或长辈,大多是送鸡蛋和送可以熬汤的母鸡。孕妇要劳逸结合,忌做重体力农活和冲撞或移动大型家俱的重活,忌扭身坐,忌大哭大笑,让其心情舒畅、吃好睡好,以利孕妇健康和胎儿发育。孕妇有了异常感觉,立即送去医院检查求医。这时孕妇的娘家还要忙着给其女儿张罗准备各种分娩的东西。这些便组成了现代妇女孕育的礼俗。

【接生、报生、三朝】 城镇孕妇临产时都去医院分娩。部分边远山乡孕妇临产,请乡村接生员到家接生,以确保母子平安。

报生。婴儿出生后,婴儿的父亲去外婆家报喜。如果外婆家离得远,可以打电话报喜,也可以请人专程报喜,对方得到喜讯,会立即表示祝贺(婴儿的父亲除了向亲友报告喜讯,当然还要向派出所申报户口)。

三朝。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曰“三朝”,既是家庭庆贺添丁进口的礼仪,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临人世的礼仪。当代城镇,因为大多数孕妇在医院分娩,并要在医院住几天,婴儿不可能回家行三朝礼。但这三天前后,婴儿父母的至亲好友会去探望婴儿。一方面带一些滋补品给产妇补养身体,另一方面还要带一些礼物送给孩子,也有人举行基本的“洗三”仪式,即为婴儿沐浴,边用水洗,边口念祝福词,使传统的贺生日子显得喜庆大方。今日农村尤其是偏远山乡,在“三朝”这天,主要是婴儿的外婆家及叔伯姑舅姨等送贺礼,礼物一般是婴儿周岁内所穿的衣、裤、帽、抱裙,以及童车、小床和床上用品等。食品一般送的是红糖、鸡蛋、面、醪糟、黄谷、糯米、奶粉、鲜猪脚蹄膀等,这既可补养产妇身体,又有利于产妇分泌乳汁。

【满月、周岁】婴儿出生40天,一则一天一天地成长,此时已能逗趣开笑;二则婴儿母亲身体恢复,绷紧的心弦才有些松弛,便举行满月礼以示庆贺。一示“事事”顺心如意,二示“四季”兴旺发达,城乡人们一般在满月这天举行喜迎婴儿来到人世的贺生礼仪。城镇的做法是先向亲友发出满月酒宴请柬,家庭经济条件好的,酒宴一般是设在宾馆酒楼,也有在家里举行的。酒宴中婴儿的妈妈抱着婴儿向每桌客人鞠躬,这时还未送礼的客人就将红包塞进婴儿衣袋里,或交给其母亲。外婆抱小外孙时,必送“见面礼”,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一些至亲好友也送贵重的东西,如摇床、坐篮、学步车和高档营养品。当代在婴儿满月这天仍保留了传统的剃胎毛习俗。

周岁。三朝、满月礼可以视作纯粹的诞生礼仪,周岁礼则较为独特,这是诞生礼仪的总结,因而受到世人的重视。

第四节 宗 族

1950年后,家庭世系观念逐渐淡薄,有很多姓氏的后裔不知其家谱,取名基本未按家族辈份。20世纪80年代,农村极少数地方出现同族大姓推选有一定威望的人理料族事;个别地方出现同族大姓操纵权力,选举村、社干部时排拆异姓现象。90年代,群众中寻根问祖的人日益多了起来,少数退休干部在家义务编修族谱,从宗族源流、家训族规、班辈字派,一直写到记载下限期内的男子姓名、聚妻某氏(有名的记名,死了的记某君),生子、女名,个别族谱还记有职位和生卒年月。班辈字派一般是四言韵句,亦有五言、七言韵句的,一字一辈。据2003年调查,全县已有张、袁、余、林、吴、陈、肖、伍、李等姓氏新编、续修族谱。

第四章 礼仪习俗

第一节 节 日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有春节(俗称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这些喜庆节日都有相应的礼俗,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其最主要是使道德精神落实到现实生活、实际行动中去。如家庭和睦、尊老敬祖。传统节日还因其广泛的群众性而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因其活动的娱乐性、趣味性而陶冶性情。

春节。春节是最隆重、最欢乐的节日,人们的理想愿望、精神情感、审美习惯被分外强烈和极致地发挥着。这个节日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家家户户吃“腊八饭”(籼米、糯米、黄豆、绿豆、猪肉、鸡肉、青菜、萝卜等8样调和一起煮成粥);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一顿小年饭,礼俗就是祭灶神;经过大扫除,办“年货”、喜庆装饰、贴年画、贴春联等准备工作,就过年了。过年一般在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中午或晚上吃“团年饭”,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除夕之夜,前半夜是旧年年尾,后半夜却是新年年头,“守岁”就是那“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送走年尾、迎来年头的那一刹那。此时城乡红灯高照、鞭炮齐鸣,听一听“新年钟声”。只有送走了过去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人们才去入睡;正月初一早上吃醪糟鸡蛋或汤圆;曰吃“圆宝”。家中晚辈给长辈礼拜,曰“拜年”。城镇机关单位拜年的形式主要是春节团拜会,也就是集体拜年,已在春节前夕就开始了。对远方的亲友主要是寄送贺年卡或明信片;年轻人则时兴用手机问讯或在网上发电子贺卡。新年期间,家中一般都备有水果、糖、干果等食品。如有客人来拜年,主人会留客人用些茶点。对拜年的至亲好友,主人还摆酒席款待或进酒店宴请,俗称“新年酒”,即春宴。

元宵节。元宵节是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元宵节时兴吃“元宵”,即吃汤园(圆),有团团圆圆、生活圆满、万事如意的礼俗寓意在其中,所以长期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城乡人民在元宵佳节,不仅张灯结彩,施放烟花,还拓展社交娱乐的空间,走出家门,投身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文化馆、俱乐部等还组织游艺活动,“单联求偶”(对财联)猜灯谜、跳健身舞,城镇还舞龙耍狮,热烈非凡。历来仪陇把闹元宵又称为过大年,以示春节圆满结束。

清明节。清明节活动一是祭扫,二是踏青。这天,人们当作追怀和承续先人功德的日子,怀念祖先、明净心志、饮水思源、启迪后人。清明是人们认祖归宗的孝心展示日,“清明到、儿尽孝”的念祖新风的民俗图景仍在城乡可见。清明节前后,是城镇居民外出踏青的最佳时期。近年来,有了双休日,交通运输又相当方便,为郊游乃至旅游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的人踏青,还买树植树,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也绿化了环境。也有人踏青时放风筝。农村仍沿袭传统的插柳风习,人们寄寓“青柳留春”的美好联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在农历五月五日庆贺。县境城乡家家户户吃粽子,这天门上挂陈艾、挂菖蒲,采药保健,端午节采草药的节俗由来已久,不仅治病、更可增强人民对祖国医药文化的认识和防病保健的意识。仪陇也有端午节吃包子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家庭团聚、人民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亲戚朋友互赠月饼,农村一般舂糍粑,特别是女婿要去岳父家赠送月饼和其他礼品。台属和亲人不忘通个电话,互致节日的问候。县台办还给台胞寄慰问信卡,表示故乡人民时刻想念着亲人,盼望早日团聚、共创和谐。当晚还举家赏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重阳正是“九九艳阳天”,金秋送爽、云淡风清、橙黄橘绿、片片红叶之时,人们此时结伴登高远眺,既可锻炼身体,又有流连美景,心旷神怡,乐趣无穷,这个节日受到人们欢迎和重视。重阳佳节,有的人还沽酒赏菊,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纷纷开展崇老敬老活动。

【法定节日】 法定节日有元旦、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农村农民对法定节日不很重视,也不休假。

元旦是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人们以元旦为迎接新年的开始。在城镇,不少单位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或大红灯笼以欢度新年。这天,往往又是青年恋人时兴的新婚喜日。近几年,在文化、体育和共青团等部门的组织安排下,开展各种有益的娱乐和竞赛活动,如歌咏、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象棋赛、书画展览等。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慰问县武警中队警察、复员军人、退伍军人、转业军人、荣誉军人,残废军人及军烈属,听取意见,解决实际问题。

妇女节。每年3月8日,国家规定妇女放假半天进行纪念,县妇联要表彰“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建功立业先进个人、“五好家庭”等;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报道各行各业妇女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

中国青年节。每年5月4日,团县委组织举行一定规模的纪念活动,如集会、演讲五四运动的历史,缅怀五四精神,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热忱。学校、企事业单位,在这天表彰共青团的先进基层组织和优秀团员、优秀青年,为新吸收入团青年举行集体宣誓仪式。青年们为欢庆自己的节日,举行集体文娱活动,如开展各种球类活动,开办讲座,举行联欢会、演唱会、音乐会等,以活跃文化生活,增添节日情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组织青年积极参加“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教师节。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节的设立,为进一步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新风尚。每年这一天,全县教育战线的各个单位,都要集会开展各项庆祝活动,表扬优秀人民教师,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很多学生都要给老师送尊师卡、鲜花和纪念品。

国庆节。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为欢度国庆,都要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城镇张灯结彩,让县境处处充满节日的气氛。各机关、单位、学校的大门口和商店的门前装饰一新,张贴“国庆”等标语楹联,高层建设或主要街道,都悬挂国旗,还要举行国庆报告会、文艺演出、展览会及篮、排球赛、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等。青年夫妇多选择这时举行结婚典礼,旅行社组团外出旅游,群众文化团体也在贺国庆的气氛中满足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第二节 庆 贺

庆贺,除前述贺婚嫁、贺生育外,还有以下几种:

【贺寿】 20世纪80年代,城乡老人多有儿女、亲友为其祝寿的,规模小。进入90年代,几乎不分年龄大小,城镇居民办生祝寿的较为普遍。寿典一般由子女和其他晚辈出面操办,也有不少事业有成人士是由单位、团体或下级、学生、徒弟等晚辈出面操办的。民间一般以50岁才能做寿。一个人只要父母健在,哪怕自己经过了50岁,也不能在家祝寿,只能是祝生,而且有“男不做十,女不做九”之说,即男50岁的寿庆在49岁的生日做、女则满50岁的生日做,如此类推。男也有在51岁生日做的,叫“起一”,岁数愈大,寿礼就愈隆重。这是因为年岁愈高,愈受人尊敬;年岁愈高,子孙愈多;年岁愈高,来日愈少。寿宴设在家中,城镇设在厅堂,农村设在中堂;寿宴安排在饭店、酒家,则寿堂设在承办寿筵的饭店、酒家中,“寿”字布置在寿堂中,城镇一般在寿堂挂一横幅,上书某某几十大寿、寿堂正面墙壁挂一寿字或百寿图;农村在大门、二门上贴寿联。寿星是大家恭祝的对象,自然应居上座,再安排寿星的直属亲戚和贵宾坐在主宾席位上,其余的则任由坐席;农村则仍讲究席位排列,一般是按长幼尊卑排定席位。寿筵以中餐为主,亦有吃火锅的。参加祝寿活动,给自己的长辈、老师、亲朋祝寿,自然要送一份礼金或礼物。有的人寿典年年大操大办,则增加了亲友的经济负担。

【贺升学】 一个人在学业方面只要升入高等院校或考入专科、本科,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出国留学,是人生中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备用人才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个人的喜事、全家的喜事,同时也是社会的喜事。县境内自80年代起,凡学生被重点高校或普通高校录取、榜上有名,当地视作“状元”而荣耀乡里,全家、亲友及学校更为之高兴,并按喜事礼俗进行庆贺。城镇一般在酒家办“状元宴”。待到秋季高校招生时节,一些酒家的状元宴办得火爆。在设庆贺酒筵之前主家要送请柬。很多人是在参加酒筵庆贺时将助学金或礼物送给主家。乡村一般是在自家设庆贺酒筵,叫办“学酒”。

【贺建房】 县境人民历来把营造房屋视为十分重要的大事,从选址、选材到动土、奠基、上梁、落成直至迁居,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被人们视为喜庆的日子,都有一套庆贺的仪式。

相宅。即选择房址,今日乡村建房,有少数乡村农民仍请风水师相宅,叫看风水。房屋选址讲究依山傍水,向阳背风,环境宜人。

奠基。农村建房,选择吉日,请石匠到场“下地基”,表示正式开工,是建房的基础。破土后下基的第一块石头,要选择石质坚硬的好石料,安在正堂屋正中,称为“镇宅石”。当代城镇单位建筑高楼大厦,有选择大理石抛光磨平正面,镌刻“奠基”二字,左右或上下镌刻两行小字,一行是单位,一行年月日。奠基石上方一般还要饰以绸缎扎的大红花,此外奠基仪式场上要悬挂横幅,上书“××奠基仪式”,为渲染气氛,有在四周布置彩旗的,并邀请有关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参加,主持人宣布奠基仪式开始,单位领导介绍该建筑物的缘起及意义,并向施工单位及有关部门表示感谢等,来宾致词后,由邀请参加者中身份最高的人剪彩,向奠基石掩土,主持人宣布仪式结束。时间简短,为制造喜庆气氛,也有燃放鞭炮和放彩色气球、飞鸽的。

上梁。城镇房地产开发商建筑钢筋水泥商品房不兴上梁礼俗,个人建房有的则在工地悬挂或张贴红纸对联,以志喜言吉。乡村上梁仪式仍基本保留了传统繁琐的程序和礼俗,包括进山寻梁、取梁、做梁、画梁、上梁(包括挂红、拜梁、缠梁、赞梁、请梁、发梁、起梁、拉梁或吼梁、搁梁、压梁、踩梁、甩包子、抛钱[用硬币]等)。农村在上梁日这天,亲戚邻友都要前来送礼庆贺,主家设宴款待。

【贺乔迁】 乔迁即迁居,是指举家从原宅迁入新宅,新宅既可以是新建的房子,也可以是经过装修一新的房子。新居落成迁居,要请一些亲友到新居来设喜庆一番。亲友自然表示祝贺,赠送礼金或礼物。有送家电、被褥、餐具、桌椅、柜橱等家俱和日用品的,也有送对联、贺匾、镜屏、字画的。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有些人得知亲友的新居落成或乔迁之喜,但因相距太远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前去新居祝贺,一般会用贺函、电话表达祝贺之情意。

【贺开业】 不论是城镇的商家还是农村的店主,不论是规模较大的超市还是个体小店,他们在成立或开张时,必有开业之庆。所谓开业之庆,是商店本着热烈、隆重而又节俭的原则举行的一种庆祝仪式。行开业典礼是为了营造喜庆的气氛,以扩大影响,达到宣传自己业务、凭借人际或媒体传播、塑造商店良好形象的目的。

第三节 丧 葬

随着文化科学的普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厚养薄葬、丧事从简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由于种种原因,繁缛的丧葬礼俗在农村一直盛行不衰。农村老人大多在生前预制了棺材,家人在其病危之时就买了草纸、菜油、鞭炮。老人临终前,儿孙肃立床前守着落气,称之“送终”,落气后即烧掉他床上的铺草、蓐垫,还要给他烧倒头纸、剃头、净身、穿衣,将其移入中堂,并将空棺材抬入中堂,待死者尸体冷却后入棺,棺盖留有缝隙,通称“入殓”,并用菜油点燃脚灯,后请阴阳先生看阴地(埋葬死者的地点),择定埋葬日期、设置灵堂、供奉死者牌位。带上鞭炮、孝布(黑纱)到亲族家门外报丧,述说死者经过和安葬日期。灵堂设好后,一日三餐烧纸、放鞭炮、供献饭菜,直至“出柩”(将死者抬至埋葬地点安埋)。出柩前,吊丧亲族送草纸、鞭炮、祭幛,孝子在宅外跪迎。晚上要举行家祭、客祭,孝子同吊丧者一起长跪致哀。出柩前大殓,死者儿女亲族瞻仰遗容后盖棺,此即至亲向死者遗体的告别仪式。出柩时,随即拆除灵堂,死者长子捧灵牌、打引魂幡走前,孝儿孝女、儿媳、女婿、孙儿外孙按班辈紧随戴孝哀哭,吊丧亲族友邻随后手捧花圈、祭幛等簇拥在灵柩前后。此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送灵柩出宅,途中一旦灵柩停歇,孝子跪地哀哭。灵柩下葬后,便掩土安埋。燃烧灵牌、引魂幡等送葬品,花圈插入墓两侧。继而宴请吊丧亲族友邻。亲族友邻要馈送现金。死者入墓后3天,子女每天要去坟前送火把;每7天要备办酒和刀头(一刀肉)、草纸、冥币、鞭炮去坟前“烧七”,连烧7次;死后100天要烧“百期”;满一年要烧“周年”,连烧3年,第三年为“除服”。城镇、机关单位人去世,一般是贴讣告、公告、定时举行追悼会,孝子臂戴黑纱,亲族友邻送花圈、祭幛和现金。80年代在永乐镇石桥坝村、复兴镇大红坝村推行竹棺岩墓。至90年代建立公益性公墓,推行火化殡葬。2003年,全县死亡5000多人,火化尸体177具,占死亡人口的3%。

第四节 祭 扫

1986~2003年,机关、学校等继承解放以来的传统,清明节到陵园扫墓,瞻仰朱德铜像,参观朱德生平事迹陈列馆,结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一般是春节、清明节、月半节(农历七月十五)及死者生日,祭扫坟墓,祭扫时烧香烛、放鞭炮、燃冥币(或火纸),插挂坟钱、献果品、刀头(猪肉)、酒或鲜花。2003年底西寺湾陵园有坟墓600多座,春节期间前往悼念亡灵的约3000多人次;清明节、月半节各有2000多人次到墓前祭扫。平时也有人先先后后到墓地祭扫,这多是其祖先的生日或逝世周年悼念。据粗略估算,每年耗费在陵园、公墓的祭祀费至少有2万多元。

第五章 陋 习

第一节 赌 博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城镇街道到处可见打麻将、诈金花的,赌博成为社会公害之一,它既败坏了党风,也污染了民俗。有的债台高筑,沦为“梁上君子”而盗或抢;有的气愤羞愧,命归黄泉。流行的赌具主要是麻将、扑克、纸牌。麻将有“倒地和”、“加漂”、“买马”等赌法,每番赌注大的有50元或上100元,一次输赢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打麻将打得小的为0.1元、0.2元、0.5元一番牌,普通常见的为5元一番牌。打得小的多为退休老人或普通人的“休闲娱乐”,一场下来输赢10来元或几十元。扑克主要是“诈金花”、“斗地主”、打“硬百”、一个“朗子”(计数语),有的定值50元、100元,封顶有500元、1000元、2000元的不等,一盘输赢几千元。患有“赌博依赖症”的多为年轻人。其中有的是消愁解闷,有的是迎合领导,有的是参与陪客;少数是受骗上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极少数属于以赌为业,他们与“夜水公司”(放高利贷者的代称)串通一气,让赌博成性之徒倾家荡产、妻离子散。1986~2003年,县境内发生赌博案件7116起,查处7103起,受到治安拘留的有570人、治安罚款6116人、警告处分250人、其他处理1291人。立山镇道壕村七社村民袁长文,自1996年染上赌博恶习之后,不分农闲农忙,长期在外赌博,不顾家中妻儿老小,欠下了巨额赌债,但仍不思悔改。同年5月的一天,袁又同几名赌友在其家中摆开战场,一天一夜输掉了身上所有现金,又欠下了100多元的赌债,他气愤羞愧,一气之下喝下了自家买回杀虫的剧毒农药“保棉丰”,等家人发现时,已命归黄泉,为赌博搭上性命,教训惨痛。

第二节 卖淫嫖娼

建国后基本绝迹的卖淫嫖娼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蔓延开来。最早出现在县城西环路和交通要道以及县城偏僻的老鸨家中,由其女、媳或邻居“小姐”为娼,不久就蔓延至一些歌舞厅、“包厢”;特别是一些所谓“休闲中心”、保健按摩场所以及“美容发廊”等处,多涉足性服务之嫌。他们有的常年轮番雇用“小姐”,有的按嫖客需要临时电话联络卖淫女,供其玩弄,操皮肉生涯者大多数来自外地或本县农村。公安机关在历年来的专项整治斗争中,现场抓获卖淫嫖娼者100余人,其中党政机关数人。其后果实在令人堪忧:不仅良家妇女误入歧途,而且还有极少数中学生受骗辍学、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梅毒、淋病、非淋尿道炎等性病也开始蔓延,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风气。卖淫嫖娼虽未成为风气,产生的原因也姑且不论,但旅馆、发廊、歌舞厅、酒吧等场所为其活动提供方便,卖淫嫖娼者时有发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