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新一轮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辖57个乡镇,总人口113万,经过精准识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1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47万人。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扶真贫、真扶贫”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精准扶贫工程,牢记和践行市委朝华书记“户有一技之长”的扶贫思路,用好用活省市就业扶贫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切实抓好政策配套、数据应用、培训提升、渠道拓展、服务建设“五项行动”,大力推进就业扶贫。目前,全县通过多渠道转移安置贫困劳动力2.2万人,占贫困劳动力总人数的89.1%,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3万余人,本地就业6700余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325人,成功创业553人。
一、狠抓政策配套,让就业扶贫保障更足。始终把政策作为推动就业扶贫的最有效资源,在制度设计、政策配套上为就业扶贫保驾护航。一是积极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在搞懂弄通、深入实施省市就业扶贫9项政策基础上,结合仪陇实际,在就业增收方面出台了家庭年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按户给予600元-1000元的奖励政策,在就业技能培训方面开发出灵活培训三渠道、丰富培训三内容的3+3培训模式,在公益性岗位安置方面出台了当年出列村安排5个公益性岗位、每个岗位按500元/月扶持的5+5帮扶措施,对种养大户等四类生产经营实体中制定了按规模及投入制定奖补标准体系。二是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搭建一个管理服务平台,确保调查摸底、精准扶持两个全覆盖,做好政策、部门、人员三个对接,推进“暖心”“春潮”“腾飞”“圆梦”四大行动,实现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创业就业、托底安置、信息就业五大脱贫目标的“12345”工作思路,为全县就业扶贫工作提供了行动遵循。三是切实抓好工作保障。县上成立就业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对乡镇、村人员配备做出明确要求,在年初预算中专门安排300万元用于就业扶贫配套,建立季考核、年考评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狠抓数据应用,让就业扶贫信息更灵。借鉴互联网信息大数据管理办法,切实做好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更新“三大环节”,最大限度地解决“创业就业信息不畅、劳资双方对接不准”问题。一是精准建立贫困劳动力数据库。以扶贫移民管理系统统计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基础,进行逐村逐户拉网式摸底排查,精准筛选出贫困劳动力人数和致贫原因,认真录入“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信息库”。二是努力做到对象分类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贫困劳动力纸质和电子档案,对贫困劳动力的姓名、年龄、文化、就业意愿、培训需求等13项内容做到全员登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村一册、一乡一卷、分级汇总、全县集中。三是坚持实施数据动态管理。按照“脱贫出、返贫进”原则,对数据库实行有进有出、逐月更新、动态管理的“育婴式”管理,确保数据保持精准、实时有效。2018年来,该县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已更新数据20余万条,更新率达34%;贫困劳动力数据库更新率达46%,两库更新率居全市首位。
三、狠抓培训提升,让就业扶贫质量更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愿意学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扎实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升就业议价能力。一是认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采取校企、校地合作,组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用工企业,灵活采取送扶贫专班、送定点学校、送培训进村三种方式,力争将培训送到每一个有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对培训合格的,可当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不合格的可继续参加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二是扎实开展创业引导培训。坚持培训与市场调查、培训与基地孵化、培训与项目推介、培训与创业担保“四结合”的原则,对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针对性创业引导培训,组织专家开展创业项目计划书会审会诊,并在结束后安排学员进行1-3个月的创业园实践活动。三是积极做好推介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现场直签就业、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园区企业上门招聘、在外商会定点帮扶等活动,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就业扶贫目标。
四、狠抓渠道拓展,让就业扶贫路径更广。采用创业引领、产业带动、吸纳奖励、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方式,积极开展就业扶持“五个一批”。一是鼓励创业一批。通过政策奖励、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和创业跟踪等手段,引导和扶持553名贫困大学生和返乡贫困农民工成功创业。二是产业带动一批。依托马鞍险岩村众鑫食用菌合作社、新政镇安溪潮禽蛋专业合作社、海升柑橘园等就业扶贫安置基地,就近就地安置及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6700余人。三是吸纳奖励一批。先后对30多家企业和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村电商等250户生产经营实体兑现政策奖补资金400余万元。四是劳务输出一批。主动对接仪陇北京商会、华东商会、新疆商会、深圳商会及劳务输出合作地,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0余人,其中省外转移13000余人。五是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一批。开发以农村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保洁等为工作内容的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325人。
五、狠抓服务建设,让就业扶贫环境更优。从服务平台建设、过程政策咨询和兑现、保障维权等方面重点发力,努力为贫困疲困劳动力创业就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一是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在乡镇和村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落实专人负责就业扶贫工作,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所及设施、有职责、有制度,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就业扶贫管理服务平台体系。二是高效提供创业就业服务。成立“创业企业家导师团”“专家导师团”“创业就业政策咨询组”“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县人力资源市场设立贫困劳动力“创业服务窗口”,专门为贫困人员创业就业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等服务。三是依法做好保障维权服务。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后续跟踪服务机制,由劳动监察部门对用工企业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购买等情况进行常态督查,督促用工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保护。一旦发生贫困劳动力被侵权事件,县就业部门、法律顾问、劳动监察部门将第一时间介入,保护贫困劳动力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