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老街 一条穿越时光的街道 - 民生 - 仪陇在线 - 仪陇县具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 - 专注仪陇本地信息17年 - 637600.CoM
首页 资讯 报料 分类 黄页 视频 房产 旅游 教育 文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仪陇资讯 > 民生 > 正文
蜀商贷款 服务蜀商 宜居仪陇·幸福仪陇

马鞍老街 一条穿越时光的街道

  • 2016年7月25日
  • 来源:南充日报
  • 揖稿/编辑:李斌

    

    仪陇县马鞍镇有一条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街,马鞍老街,又名红军街。7月22日,踏着青石板路,记者从牌坊处进入老街,映入眼帘的是雕花木楼、石刻青瓦,整条老街古朴雅致。

    风火墙上红军标语历历在目

    马鞍老街距马鞍场镇有近1公里路。从马鞍新街前往此街,走过一段公路,即可看到立于街口的高大牌坊,上面刻有“马鞍老街”4个大字。马鞍镇文琳社区党支部书记许仕军告诉记者,马鞍老街又名红军街,因当年红军入驻过此街。

    穿过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街两边的房屋沿袭了传统川北民居的风格,穿斗木结构,或一楼一底,或两楼一底,个中又有点客家建筑风格。4道高大的砖墙将街道隔成几段。砖墙下方建有拱形门洞。站在第一道砖墙的门洞朝前看,一串串门洞形成别样风景,如同皇家园林一角。

    “反对吊打穷人,反对国民党攻打红军!”第一道门洞两旁,有两副落款为“红九军政治部”的石刻标语。由于时间久远,部分字迹已模糊。

    一条老街为何要建如此高大的砖墙?据街上居民介绍,砖墙为风火墙,系清光绪年间所建。当年此地匪患较多,居民为防匪防盗,在老街龙母宫和禹王宫之间的街道上修筑起4道风火墙,墙高10米、厚0.5米。“当年门洞有门,天黑时门关闭。任何人休想入内。”邓永礼在老街生活了63个年头,对于风火墙的由来,他较为清楚。

    对这条街的历史颇有研究的罗德吉说,当年红军在老街上留有40多副标语,如今保存下来的仅11副。

    清雍正十年重建场镇

    相比车水马龙的镇政府所在地南海路,马鞍老街显得偏僻而清净,偶有轿车缓慢驶过,街上少有行人。两三米宽的老街两边是古朴沧桑的木板房、石头房,街面由石板铺成。

    如今已年过古稀的罗德吉1981年就在马鞍工作,30多年来,他查证了许多典籍,对马鞍老街的历史比较了解。据介绍,隋朝末年,当地一侯姓人家在马鞍千垭村的山垭口开了几间幺店子,作为巴、仪、营、蓬一带行商来往歇脚之所。后来山垭口店铺逐渐增多,到唐朝中期形成一个小集镇,集镇位于荒山之上,故名“荒山场”。明崇祯二年,当地人在荒山场附近修建了一座关帝庙。明朝末年,荒山场焚于战火,仅关帝庙保存下来。

    罗德吉说,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马鞍周边的邓、张、许、丁、林等15姓人倡议重建场镇,经时任县令批准,乡人在侯家梁下修建新场镇,与关帝庙相接。“现在这些房屋,基本上是那个时期的老房子。”马鞍镇城乡统筹办主任鲜勇指着老街两边的房屋告诉记者,这些房子有将近300年历史。

    在老街街尾,有一间废弃的老房子。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就是关帝庙。关帝庙与老街上的禹王宫、万寿宫、龙母宫并称为“三宫一庙”。记者在禹王宫、龙母宫两侧看到,一堵高墙将禹王宫、龙母宫和老街隔断,行人、车辆从墙下的拱门穿行。罗德吉介绍说:“这是风火墙,如果发生火灾,火势将被控制在两墙之间,避免火势蔓延,这也显示出古人的防火智慧。”

    会馆书写客家传奇

    马鞍老街虽然不长,但会馆却不少。禹王宫、万寿宫、龙母宫等会馆排列在老街两边,虽历经沧桑,却大多数被保存下来。

    老街正中的龙母宫是从广东、广西迁徙来仪的客家人于清嘉庆年间修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悬挂于龙母宫大厅上的横匾“海不扬波”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正殿对面建有戏楼,为二重宝顶式楼房,飞檐斗拱,四角高翘,风铃叮当。戏楼正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后是化妆室、道具室,戏楼两侧是厢房。

    广东人尊崇龙母,这段街是马鞍老街最繁华的地方,逢年过节都要演大戏、舞狮子、耍龙灯。据一直居住在老街上的老人代玉兰介绍,上世纪80年代的马鞍老街热闹非凡,当场天从场头到场尾,不长的距离要走上半个多小时。上世纪90年代,艺人邓传平经常在此表演看家节目“双龙火流星”,此节目曾在南充市演出时获得一等奖。“两个铁丝笼里装上火炭,晚上把灯一熄,表演者双手把带子一拎,夜空里立马呈现出惊险刺激的炭火奇迹。”现年80多岁的代玉兰提起当年的表演时,依然非常兴奋。

    龙母宫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证。近30万客家人聚居的仪陇也因此被专家称为“客家胜地”。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