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几十年如一日和泥巴打交道,中国梦,我写新闻的梦,每当我翻开自己的剪贴本,欣赏自己那些已经变黄铅印发表过的稿件时,心里就有几分激动,不由得也想起与报刊、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编辑部打交道的这28年“梦”。
1985年6月,我高中毕业落榜后回到家乡。曾经的豪情壮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使我变得苍白,看到自己从初中就有文章发表的《少年文艺》,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字那一刻变得刺眼心烦。
一个偶然机会,我在村干部家里看到一张《四川农村报》,上面关于农业农村的新闻让我眼前一亮,书读不出来走不出山沟沟,我为什么不能写写农村新闻呢?
从作出决定的那一刻起,我用家里卖鸡蛋、自己做零活挣来的钱,买了一些书自学新闻采写业务,同时还参加了四川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1986年,我有3篇文章被《四川农村报》采用,这下使我的学习与采写更加有劲了。
白天,除了繁重的劳动,有时还要翻山越岭到几公里远的村、组采访,夜深人静时,在煤油灯下连夜写稿,第二天一早赶到政府盖章确认,然后再到邮局贴上一分两分的邮票把写的新闻稿件寄出去。对于过去采写新闻的过程我乐在其中。
“一支笔就是一杆正义的枪,鞭挞丑恶,也把真善美颂扬。一组镜头,浓缩人间万象。关注热点,心系百姓安康梦!”这是我QQ上的个性签名。28年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先后“闯荡”全国35家报刊、电台、电视台,中央、省、市、县各级新闻单位采用我的稿件达2600多篇;我曾4次获得中央新闻单位的奖励,5次获得省、市新闻单位的奖励,25次被宣传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1989年,我被《南充日报》聘为仪陇县报刊发行员,200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3年又被聘为仪陇县一家企业干部,2007年至今担任仪陇县周河镇双龙村村干部。我在我的采访本中写到:“脚踏实地跑现场,勤勤恳恳写文章,坚决不写假新闻,公事私事分外事,事事皆办,热天冷天下雨天,天天在忙”.写稿,写出了我的人生价值梦。
1985年高考落榜后,9月短暂到过新疆挣钱谋生,因水土不适,差点命丧大西北的茫茫戈壁滩里。很快回到故乡。
“一辈子都呆在农村,写的又是跟农民种田有关的新闻,所以老百姓叫我土记者,80年代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女友刘菊香,刚结婚的时候,家里很穷,为了想做新闻记者的“梦”将家里卖鸡蛋的钱拿出来购买新闻写作之类的书和参加一些培训,后来家里通过我们两口子辛勤劳动、经商富了,自己对新闻写作的要求也向高层次发展了,买了电脑、又多次花钱购置了摩托车、照相机、摄像机,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花费两万多元。
回顾自己的业余新闻写作历程,我感觉自己主要是做了“五个字”。
乐于一个“苦”字。搞业余新闻报道是很辛苦的,可我有一颗热爱新闻事业的雄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往往是和着汗水伴着蛙鸣,在泥水中采访,在煤油灯下写作。有时我为了抢新闻,分秒必争,坚持急稿不过夜,直到稿子发出后,我心里才感到宽慰。
把握一个“近”字。写稿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稿件的内容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发表,才能有较好的上稿率。例如,采写的《狂犬发狂人畜遭殃》一文,刊登在1986年11月22日《南充日报》一版,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近几年,我采写的《朱德元帅故乡闪耀着一颗星》、《背母亲上楼》、《妻子》、《我的故乡梦》、《村头的泥巴路》等新闻稿件之所以能被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采用,都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件。
注重一个“短”字。诚然,思想丰富,内容充实的短稿,要比某些内容空洞的长文更有说服力,有启发性、更受读者欢迎。在新闻写作上,我坚持尽量使语言准确和具有概括性,尽量删去多余的废话。
坚持一个“学”字。多年来,我在自学中求提高,自费订阅《新闻写作知识》、《新闻采访学》、《报纸编辑学》等专著。参加了多期省、市、县新闻通讯员培训班,使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
讲究一个“实”字。有人问,你写稿不断,怎么有那么多的东西写?素材从哪里来?我回答是:“处处要做有心人。”我随身携带采访本,人到哪里,就采访到哪里,我充分利用走亲访友,与乡村干部接触,与农民谈话,参加会议等机会,获取直接的材料,根据农村重点中心任务,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再找出最能反映实际,体现事物本质有新闻性的内容来写,也就是说在选材上,注意真实性和新闻性,要精选,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写出的稿子真实生动,在27年的写稿中,我没有一篇稿子因失实而受到批评和指责。
报刊、电视台、网络媒体让我与新闻结缘,但我知道,在我身后,是辛苦做他人嫁衣的编辑们。我要感谢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要把我的收获告诉给我的朋友,让更多的人走近写新闻的路,走近这块希望激情燃烧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