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大学生怀揣着梦想来到仪陇县马鞍镇当起了村官,小小的村庄对于见识过外面大世界的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小地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世界却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实践“大舞台”。
他们满怀激情地走在林间小道上,扎根基层,发挥自己的才干,服务人民群众;历经无数坎坷,以真诚换得群众的信任。经过多年的磨练,对于未来他们有怎样的梦想?近日,记者走访了仪陇县马鞍镇三名大学生村官,了解到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
千垭村李兵:
热爱农村才能融入这片热土
6月22日,马鞍镇千垭村的早晨到处是鸡鸣犬吠之声,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这里正是天朗气清的好天气。记者见到李兵时,他身着黄色T恤,戴着一副眼镜,很难将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与他联系在一起。
虽然周末不上班,但李兵有时候会到村里转转,倾听村民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吕大爷,你家的秧子(水稻)苗苗长得好壮,今年肯定收成好。”吕大爷一听是李兵的声音,便转过头来答话:“多亏了你们向我们了解情况反映给政府,他们派了技术员来给我们指导,我的秧子才这么长势喜人。”采访中,从村民的口中得知,李兵在他们心中是一位好村官,是对村民非常热心的小伙子。
“你别看现在老百姓这么欢迎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可在5年前,我刚来到村上时体验到的却是另一种滋味。”李兵说。2006年,李兵大学毕业后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他一心想到偏远地区教书,报考了西昌市特岗教师公招。笔试成绩优异的他,因为家庭出现紧急情况被迫放弃面试。2007年,为了实现自己扎根基层的梦想,他考起了仪陇县大学生村官。
“老百姓虽然朴实大方,但你的工作如果是空的、没有给他们带来实惠,他们会极力排斥的。”李兵说,刚来村上时他激情满满,想干出一番为老百姓致富的大事业来。每到下班时间,他便挨家挨户串门走访,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大多数村民很欢迎他们。“老乡,我借你一块地试种木瓜,我自己种自己管理,以后卖的钱都是你的。如果效果好我们就在全村推广。”李兵征得一名村民的同意后,开始种植木瓜。木瓜虽然价位高,但要种植三年后才会结果。还不到一年时间,借地给他的村民将木瓜苗挖了出来。“这苗苗快一年了都不结果果,我的地宁愿荒着长草来喂牛,也不能让你们糟蹋了。”面对村民的劈头棒喝,他尴尬地说不出话来。
“幸好没有多种,不然老百姓会遭受到更大的损失。”李兵对自己进行深刻反省和总结:种植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了解村民有什么样的想法,自己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去考虑,没有和村民沟通好,让他们看到长远利益,也没有切合当地的实际。“那时满脑子想着干几件漂亮的大事,引进一些让农民致富的大项目。但是空有热情,群众并不买账。”后来李兵发现,许多村民的家中都有大大小小的困难摆在眼前,于是他不再追求什么大项目,而是走进千家万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这样就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些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热爱农村才能融入这片热土中,否则你就永远与这里格格不入。”他的真诚让他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琳琅村张余榆:
村民眼中的榆丫头
夏天在农村,村民有着自己的生活规律。村民往往避开太阳炙烤的那段炎热的时间,早上五六点便早早出门到田间地里劳作,等太阳升到头顶时回家;下午太阳要落山时出门直到晚上。张余榆摸准了中午村民们都在家中乘凉的规律,一般选择这个时间到琳琅村农户家中走访,听到一村民家中传来的聊天声,张余榆敲响了门。一位60多岁的婆婆探出了头,看到张余榆后如见到亲人一样亲热,一把抓住她的手,笑容满面地说:“是榆丫头啊,快进来坐。”
“榆丫头就像自己的亲孙女一样,什么事都为我着想。”老婆婆告诉记者,她姓徐,是村里的五保户。“榆丫头”刚来到这里时,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了村民的生活情况。了解到徐婆婆的情况后,“榆丫头”便经常到她家中摆谈。“自从她来了以后,几乎每次都是她提醒我低保金打到卡上了。来一次她还为我打扫一次屋子,与我聊天。”徐婆婆说,丫头不仅对自己好,而且到其他村民家中也是有什么困难都帮着解决。“你别看她人很文静,但是嘴巴很甜,见人都有礼貌地打招呼。”于是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榆丫头”。
在选择当村官时,“榆丫头”也有着与李兵一样的经历。90后女孩张余榆是仪陇县杨桥镇人,2010年在完成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学习后参加了仪陇县特岗教师公招,由于考试时身体出现状况发挥失常,没有当成教师。当年11月,她来到马鞍镇当起了村官。
刚参加工作时要来回在琳琅村和马鞍镇政府之间奔走,要接触到很多写作、处理文件的机会,不会写公文成了她最大的一个烦恼。“最开始写出来的公文完全像小学生的作文一样,结构有点乱,而且语言好多都是‘口水话’,自己完全摸不着头脑。”为了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她每天都要在网上、书刊上、政府文件上阅读大量的公文。细心的张余榆将文件中精彩的部分抄写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有时间便拿出来仔细读。“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拿出笔学着写公文时,感觉就跟以前不一样了,于是我又经常拿给领导帮我修改。”现在,张余榆写出的公文虽然还很欠缺,但大多数时候能得到领导的肯定。
永兴社区何涌泉:
社区来了个电脑专家
跟其他村官不同的是,何涌泉被安排在永兴社区工作,每天的工作也和其他村官不一样。
“最开始,我也想当然地以为社区的工作应该比农村基层要简单些,但是后来才发现,社区的工作也是很繁杂的,需要用心,需要能力。”何涌泉说,由于家庭条件差,大学期间他经常做兼职,洗过盘子、站过“门岗”、当过网管。“我也曾梦想过上白领生活,后来才发现在城市工作是锦上添花,而服务农村则是雪中送炭。”
2007年毕业后,何涌泉回到家乡考起了村官。最开始来到社区,被大家看作是一个“愣头青”,自己在大学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也派不上用场,不服输的他硬着头皮要证明自己可以为老百姓干实事。社区有事情他便认认真真地完成,没有事做的时候他就“赖着”社区干部找事做。为了了解社区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他常常到居民和商户家中走访。社区不同于村上,很多居民并不欢迎,这让他的工作难以开展下去。
就在他来到马鞍镇不久,镇上组织安装远程教育软件,要到28个村和3个社区去进行安装,这就恰恰需要一位电脑高手来处理,正是这样一个机会给了何涌泉展示才能的舞台。他来到社区和村上时,发现许多村上活动室内比较潮湿,一些电脑已经损坏,而村、社区干部又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老同志,根本不懂如何使用和维护电脑,有些年龄较大的村干部关电脑时甚至直接拔掉电源线。最开始,村里都说,不知道电脑用来做什么,大家对这事都漠不关心。“直到系统安好了后,才引起了大伙的兴趣。看到里面的政策法规、文艺节目、致富项目、生产实用技术等多类丰富而且适用于农村的知识时,不少群众对电脑这个新奇而实用的东西,充满了向往,我的心里也无比欣慰。”
挨个村安装完电脑设备后,何涌泉还经常到村上指导村干部如何使用。经过来回几个月的奔走,村干部终于明白了如何正确使用。之后,一些富裕的老百姓买了电脑,出现一些问题或不会操作的东西都找他。大家记住了何涌泉,不光是因为他是一位电脑专家,而且还知道老百姓有什么问题他都会热心帮忙。
三名大学生村官都是3年服务期满的老村官了,对于未来,他们都面临着选择。三名大学生村官表示:“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大学生当村官是难得的经历,无论是去是留,这都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扎根基层,将智慧和才干奉献给农村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