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土门:农贸型宜居山水城镇 - 民生 - 仪陇在线 - 仪陇县具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 - 专注仪陇本地信息17年 - 637600.CoM
首页 资讯 报料 分类 黄页 视频 房产 旅游 教育 文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仪陇资讯 > 民生 > 正文
蜀商贷款 服务蜀商 宜居仪陇·幸福仪陇

仪陇土门:农贸型宜居山水城镇

  • 2015年9月07日
  • 来源:南充日报
  • 揖稿/编辑:余剑

    土门镇原名将军乡,古称土门铺,距离金城镇13公里、新政镇40公里。相传很久以前,当地就有一座类似城墙那样的土门,土门铺因此得名。

    1986年,仪陇县土门场镇仅有人口1100人、主街2条,面积0.5平方公里。1994年,省道唐(家寺)巴(中)公路仪陇段改造工程的开工,给土门带来了发展机遇。1995年,土门镇被列为市级试点小城镇,1997年升级为省级试点镇,场镇建设突飞猛进。目前,场镇人口增至1.2万余人、主街13条,面积为3平方公里。

    近年来,该镇不断寻求新突破,以农贸型宜居山水城镇为定位,各领域取得长足发展。9月1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从繁华到沉寂交通建设带来机遇

    土门镇交通发达,唐(家寺)巴(中)公路和仪(陇)阆(中)公路穿镇而过,三县交界、县城卫星镇的区位优势,赋予了这个小镇经济的繁荣。由于离老县城金城镇较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企业纷纷选择到土门投资建厂,这里的餐饮娱乐业更是发达,成为县城上班族节假日休闲的主要去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门这个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突出的小镇,却在10多年前突然变得沉寂起来。

    2005年,仪陇县城迁建到新政镇后,当时为土门镇支柱产业的餐饮娱乐业首当其冲,锐减的人流量让很多餐馆关门歇业,全镇的经济开始步入倒退期,一些工厂逐渐向新县城转移,准备在这里投资的客商也纷纷离去。

    “这些造成了失业人员增多,再加上原本在金城镇务工的土门籍农民工陆续回乡,一些治安问题和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土门镇党委书记刘斌告诉记者,随后几年,该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渐稳定下来,但再也看不到昔日繁华。

    今年6月26日,成巴高速公路仪陇段五福至土门连接线建设征地放线工作在土门和五福两个同步启动,这给土门再次带来了发展机遇。

    据镇长陈家中介绍,该连接线是土门片区甚至附近乡镇近30万人口出入境的快速干道,群众期望已久,仪陇各级党委、政府把此工程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制订了周密的工作计划。连接线总里程9.229公里,途经土门、铜鼓、五福三个乡镇,预计2年内建成通车,将拉近土门到新县城的距离,到南充、成都、重庆更加快捷。

    从突围到振兴各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如何才能让土门镇重现昔日荣光?该怎么发展?发展突破口又在哪里?“打铁还须自身硬!”刘斌的话掷地有声。据他介绍,该镇历届班子都在思考发展目标,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求新突破。

    城镇发展,规划是先导。土门镇党委、政府先后邀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内江城乡规划设计院,按照科学规划、彰显特色、统筹发展的原则,高起点编制了《土门镇总体规划(修编)》《土门场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战略层面来明确发展蓝图。

    2012年,《土门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出炉并获得通过。明确定位:土门镇是仪陇县西北部连接南部、阆中的重要门户,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农贸型宜居山水城镇。

    “规划中,我们确立了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陈家中介绍说,将全面打造山水林一体的生态城镇,通过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将土门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持续发展的宜居城镇。

    规划引领,土门镇向着既定目标铿锵前进。两年多时间里,该镇经济开始转好,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

    工商业逐步取代餐饮娱乐业。该镇按照“两个拳头”抓工业经济的思路,一手抓骨干龙头企业发展,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认真打造中小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努力形成了以规模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支撑,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工业发展格局。

    据介绍,2014年,该镇有2家页岩砖厂建成投产,引进1家砂石厂、1家民营纺织企业,解决近400人就业。

    该镇坚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把强基地、扩规模、兴产业、抓带动放在农业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2014年,通过政府引导、公司主导,该镇大批农产品以工业原料方式进入加工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此基础上,该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改建农贸市场,完成配套工程投资6000万元,全力打造成阆中、南部、仪陇三县市交界物资集散及商贸中心,年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60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85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分享到: 收藏